登中梁山(其二)

路入梁州如砥平,登高远目更增明。

霜清木落千山瘦,潦尽江空一水横。

岁稳未宽忧国志,时危转切望乡情。

英雄千载兴王地,孺子堪怜此曳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道路进入梁州平坦如砥石,登高远望视野更加开阔。
秋霜洗净树木,群山显得更加清瘦;江水退去,只剩一条水平线。
岁月静好,但忧虑国家的心并未放松;时局艰难,思乡之情更为深切。
这里是英雄辈出、开创基业的地方,令人怜悯的是如今百姓拖着兵器,生活困苦。

注释

路:道路。
入:进入。
梁州:古代行政区划名。
如砥平:像磨刀石一样平坦。
登高:爬上高山。
远目:远望。
增明:视野更加开阔明亮。
霜清:秋霜使空气清新。
木落:树叶凋零。
千山:众多的山峰。
瘦:清瘦,形容山峰线条分明。
潦尽:积水退尽。
江空:江面空旷。
一水横:只剩一条水平线。
岁稳:岁月安宁。
未宽:并未减少。
忧国志:忧虑国家的心志。
时危:时局危险。
转切:更加深切。
望乡情:思念家乡的情感。
英雄:英雄人物。
千载:千年。
兴王地:开创王朝的地方。
孺子:平民百姓。
堪怜:值得怜悯。
曳兵:拖着兵器,比喻生活困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中梁山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慨。"路入梁州如砥平",通过对比,以“砥”这一坚硬平坦的物体来形容道路的平缓,表明诗人行走在通往梁州的大道上,心中充满期待与向往。

接着,“登高远目更增明”,则是说当诗人攀登至高处,视野更为开阔,所见之景象也更加清晰。这里的“明”字,不仅指肉眼所能及的景色,也暗示了心灵上的豁然开朗。

"霜清木落千山瘦"一句,诗人观察到秋后的自然界,树木因寒霜而叶尽脱落,使得群山显得更加单薄和枯萎。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情怀。

"潦尽江空一水横",则是说江河在秋末之后,水量大减,原本汹涌澎湃的江面变得空旷,只剩下一线流水横贯其中。这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中对丰收与贫瘠、兴衰更迭的感慨。

"岁稳未宽忧国志,时危转切望乡情",表明诗人虽然年岁渐长,但对于国家的忧虑并没有减轻。尤其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家国的担忧变得更加迫切和深重。

"英雄千载兴王地,孺子堪怜此曳兵",诗人感慨于英雄们建立基业、兴盛一方的艰难历程,以及那些年幼的孩子不得不随军征战的悲哀。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更迭中的无奈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国之情、怀乡之思以及对英雄事业与战争后果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

李儒用(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中梁山(其一)

浩荡秋风使节归,南山重与北山违。

自来人物瞻乌帽,更共宾僚款绿衣。

秦地关河才咫尺,汉都风景尚依稀。

壶浆迎处多遗老,绝叹登坛往事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又口占小诗五首(其五)

少年缪许忧时策,万里空怀报主心。

毕竟穷通吾有命,鸥盟未冷且重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又口占小诗五首(其四)

四海同心阎贰卿,两公相对眼长青。

从今太史灵台夜,定奏梁州聚德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又口占小诗五首(其三)

岁月翩翩比掷梭,从公能几别离多。

梁州此去千山阻,病鹤无因借一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