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其一)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

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

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

形式: 古风

翻译

月色朦胧山峦隐约,一束束离别的灵魂眉头紧锁。
当蠡形酒杯翻转时天快亮了,碧绿帘幕下青灯随风摇曳闪烁。
眼泪流干话语说完暂且小憩,梦中唯有千山万水的艰险。

注释

月濛濛:月色朦胧。
山掩掩:山峦隐约。
束束:一束束,形容多。
别魂:离别的灵魂或心情。
眉敛敛:眉头紧锁,表示忧愁。
蠡盏:蠡形的酒杯,蠡是一种容器,这里形容酒杯的形状。
覆时:翻转的时候。
天欲明:天快亮了。
碧幌:碧绿的帘幕。
青灯:指油灯,这里特指夜晚的灯光,带有一种清冷的色调。
风滟滟:风摇动的样子,使得灯光闪烁。
泪消:眼泪流干。
语尽:话语说完。
还暂眠:暂时休息一下。
唯梦:只在梦中。
千山万山险:形容梦中历经许多艰难险阻的山川。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夜晚离别之情的诗。开篇“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两句,以柔和的笔触勾勒出夜色朦胧的景致,以及人物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里,“濛濛”形容月光如同轻纱细织,弥漫而柔美;“掩掩”则是山峦在暮色中的深沉模糊。“束束别魂眉敛敛”中,“束束”状述情绪的凝聚和紧张,而“别魂”则暗示了离别之痛,若有无形之物随行。

接下来的“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孤寂。古人以“蠡”比喻蜗虫,蜗虫在夜晚用丝织囊自护,此处象征着时间即将过去,天边透出曙光。而“碧幌青灯风滟滟”则是对室内景致的描写,“碧幌”形容窗棂上的青苔,增添了一份静谧的色彩;“青灯”指的是油灯或蜡烛在夜晚发出的柔光,而“风滟滟”则表现了室内外的空气流动,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温馨的氛围。

最后,“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离别之后的心境。泪水和话语都已耗尽,只能暂时入睡,而心中所思,则是那遥远而又艰险的千山万山。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夜晚离别时的心境和情怀。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其二)

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

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

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其三)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

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

握手相看其奈何,奈何其奈天明别。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

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

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高荷

种藕百馀根,高荷才四叶。

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

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形式: 古风 押[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