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飞来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首联“十九峰头古木蕃,谁移梵刹此中蟠”以十九峰的茂密古木为背景,巧妙地引入了梵刹(寺庙)的存在,暗示了此处的庄严与神秘。颔联“洞云溪月堪招隐,竹径松门可避喧”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隐逸之感,洞云溪月象征着清幽的自然风光,竹径松门则提供了远离尘嚣的避世之所。
颈联“宝塔千秋函舍利,玉环何处觅归猿”将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动交织在一起,宝塔内藏舍利子,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而“玉环何处觅归猿”则以寻找归途的猿猴,暗喻人们在追寻精神寄托与内心平静的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尾联“问奇应尽登临兴,簪绂相看且莫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世俗纷扰的暂时忘却,鼓励人们在欣赏美景时放下世俗的束缚,享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飞来寺作为一处精神栖息地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