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末期至清代初年的诗《咏怀》是刘逢源所作,表达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和中年后的沉沦与转变。首句“少年不自量,意气何峥嵘”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自信满满和昂扬斗志,想要在朝廷中展现自己的非凡才情。然而,“中岁事乖违,烽烟暗两京”转折,暗示了他遭遇挫折,国家战乱频仍,理想破灭。
诗人因此收敛了飞扬之志,转而隐居山林,“残深林壑情”体现了他的退隐生活。生活的贫困迫使他不得不从事农耕,“家贫迫衣食,不敢薄躬耕”,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基本生计的重视。晚年,诗人自嘲为“颓然一野老”,过着简朴的生活,参加乡村的鸡豚社活动,与鸥鹭为友,甘于平淡,“每赴鸡豚社,闲寻鸥鹭盟”。
尽管身处陋巷,诗人却能安贫乐道,以“陋巷甘偃蹇,聊以善自名”表达自我满足和自得其乐的态度。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从豪情到淡泊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