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

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

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

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

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

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

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

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

形式: 古风

翻译

鸿蒙之初未分清,动静之间已相互关联。
阴阳轮转不停歇,交替开启又关闭。
宇宙本由混沌气,无形何来天地支柱?
四季自行运转,星辰各自分布。
听说女娲曾补天,五色石填满漏洞。
修补之处不留痕,仍有未补的缝隙。
太阳日夜不停息,何处独存阴霾?
有龙口含烛火,照亮全天却永不熄。
玉川子曾言,日月如同眼睛在行进。
它们不会避开孤独,与这双眼睛同在。
那黑暗之地如何明,借烛光得以显现。
也有无烛之地,黑暗深沉无边。
我不解其中缘由,空有形体却不明。
试着召唤卢仝鬼,帮我叩问天之清灵。

注释

鸿冥:指混沌未开的宇宙。
互:相互关联。
停机:停止转动。
辟户:开启。
太虚:宇宙。
块气:混沌之气。
八柱:支撑天地的八根柱子。
四时:四季。
女娲: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五色:五彩斑斓的石头。
绝无痕:没有痕迹。
未补处:未被填补的部分。
息:停止。
阴雾:阴霾。
龙衔烛照:龙口含烛火照明。
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别称。
幽独:孤独。
双眼睛:日月。
假:借助。
烛以明:烛光使之明亮。
无烛地:没有光明的地方。
暗塞:黑暗充斥。
不解:不明白。
苍苍:形容天空广大。
卢仝鬼:对卢仝的称呼,这里可能象征鬼神之力。
叩太清:询问天道。
太清:天的最高境界。

鉴赏

这首诗是一篇深奥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考的诗歌,充满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元素。开头几句“鸿冥未判初,动静根已互。阴阳无停机,一阖一辟户。”描绘了一种宇宙初开、万物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其中动静、阴阳交织,形成了天地间不断变化的规律。

“太虚本块气,无形何八柱。四时自尔行,列星自尔布。”则表达了对宇宙根本性质的认识,即万物皆由无形之气所构成,这种气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流转,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

“吾闻女娲氏,曾把五色补。补处绝无痕,亦有未补处。”提到了道教中的神仙女娲,她用五色的物质去修补天空,但这种修补既无痕迹,也暗示了永远无法完全完成的任务。

“日无息不运,何处独阴雾。有龙衔烛照,终日烧不住。”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和哲学思考,太阳不断运行,但有些地方却总是阴霾多雾,龙头衔着蜡烛,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永恒斗争。

“玉川子有言,日月作眼行。应不外幽独,同此双眼睛。”这里的玉川子可能是一位道教仙人,他的话语表达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一种理解,即自然界中一切运动都如同眼睛一般观察着世界,而这种观察并非孤立,它是相互关联的。

“彼何地而暗,乃假烛以明。亦有无烛地,暗塞幽冥冥。”则是对光明与黑暗关系的一种探讨,有的地方即使使用蜡烛也无法照亮,而有的地方则不需要外在的光源,可能指代心灵的启迪。

“吾不解其故,苍苍徒具形。试唤卢仝鬼,为我叩太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深奥问题的困惑和求索之情,希望通过呼唤古代仙人卢仝的灵魂来获得对宇宙真理的理解。

整首诗语言丰富、意象复杂,是一篇充满哲思与神秘色彩的作品。

收录诗词(188)

王义山(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 字:元高
  • 号:稼村
  •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 生卒年:1214——1287

相关古诗词

月岩

岩中一个月胚胎,知是谁将斧凿开。

一夜六丁将帝敕,驾空推起上天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王母祝语.万年枝诗

百子池边种最奇,无人识是万年枝。

细花密叶青青子,常得披香雨露滋。

东风向晚薰风早,禁路飞花沾寿草。

年年圣主寿慈闱,先献此花名字好。

形式: 古风

王母祝语.长春花诗

东风不与世情同,多付春光向此中。

叶里尽藏云外绿,枝头剩带日边红。

百花能占春多少,何似春颜长自好。

清和时候卷红绡,端的长春春不老。

形式: 古风

王母祝语.石榴花诗

待阙南风欲上场,阴阴稚绿绕丹墙。

石榴已著乾红蕾,无尽春光尽更强。

不因博望来西域,安得名花出安石。

朝元阁上旧风光,犹是太真亲手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