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无锡书所见

朝发吴门东,暮宿锡山下。

隔墙语呜咽,云是流移者。

生来本村居,白首事耕稼。

居城仅期月,区区避兵马。

狂奴称老虎,咥人空四野。

城降人出关,方□虎遭呙。

里胥俄促人,负郭一网打。

监官驱上船,寸步不少假。

不知遣何之,骨肉忍相舍。

□□哭声悲,涕与泪交泻。

同行千数人,瘦骨皆□把。

铁索连系颈,俯首若喑哑。

天高恐未闻,尔悲知者寡。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谢应芳的《过无锡书所见》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

首句“朝发吴门东,暮宿锡山下”点明了行程的起始与结束地点,暗示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接着,“隔墙语呜咽,云是流移者”描绘了诗人夜晚听到的哀伤话语,揭示了这些人在战乱中的悲惨命运。通过“生来本村居,白首事耕稼”,诗人强调了这些人原本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土地和家园的深厚情感。

“居城仅期月,区区避兵马”则反映了人们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短暂离开家乡,这种无奈之举体现了战争对生活秩序的彻底破坏。“狂奴称老虎,咥人空四野”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敌军的残暴行径,给无辜平民带来了无尽的恐惧和痛苦。

“城降人出关,方□虎遭呙”可能是指战事结束后,人们被迫离开被占领的城市,而“里胥俄促人,负郭一网打”则描述了地方官员在混乱中对百姓的压迫,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苦难。最后,“监官驱上船,寸步不少假”表现了政府对流民的强制性管理,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剥夺。

“不知遣何之,骨肉忍相舍”表达了人们在战乱中被迫分离,亲人之间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哭声悲,涕与泪交泻”描绘了流民们悲伤的哭泣,泪水交织,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绝望和哀痛。“同行千数人,瘦骨皆□把”展示了流民群体的庞大和他们的极度饥饿与疲惫。“铁索连系颈,俯首若喑哑”描绘了流民被强制捆绑的情景,他们低垂着头,仿佛失去了声音,象征着他们的无助和沉默。

“天高恐未闻,尔悲知者寡”表达了诗人对流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感叹于世人的冷漠,认为他们的痛苦可能无人倾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与坚韧。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马公振以久雨怀思作诗见寄适千墩诸友朋为谋道旁之舍因和及之并发巨浸之叹云

芳草萋萋春复春,桃花应笑未归人。

数椽矮屋清溪曲,一个扁舟绿柳津。

且与往来乘款段,从教图画上麒麟。

老妻颇胜刘伶妇,不惜春衣典酒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简熊元修

怜君苦有软脚疾,愧我贫无挑药钱。

此日尺书重问讯,何时杖策与周旋。

湖乡地湿黄梅雨,舍馆窗含绿艾烟。

犹喜东家人好事,银瓶长送酒如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灵岩虎丘感事二首(其一)

娃宫无复有楼台,佛刹而今亦草莱。

衲子尽随飞锡去,将军曾此驻兵来。

青山衔日犹前度,沧海扬尘复几回。

霜落吴天香径冷,断猿啼月不胜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和灵岩虎丘感事二首(其二)

兵馀重到古禅关,无限伤心四望间。

林下点头皆炮石,门前战骨似丘山。

剑池屡变珠光赤,盘石犹沾血点斑。

白发破衣耆旧在,独怜宁老不生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