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区越的《长至》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句“子半寒鸡为报晨”,以“寒鸡”报晓的形象,巧妙地将时间引入诗中,营造出冬日清晨的宁静氛围。鸡鸣报晓,不仅标志着新的一天开始,也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衣冠北望拜枫宸”,描述了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向北方的皇宫(枫宸)行礼的情景,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这一节气的重视和对皇权的尊崇。这里的“北望”不仅指地理位置上的方向,也暗含着对权威的仰望和对传统习俗的遵循。
“如闻圣谕同长庆,始觉还山得旧身”,表达了诗人仿佛听到了皇帝的恩赐,感到自己如同经历了长庆之治的辉煌,重获自由,回归自然。这里运用了历史典故,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沉意味。
“一脉且忻回泰道,三农未可笑儒绅”,诗人感慨于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社会秩序恢复的喜悦,同时也对农民和士绅阶层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这句诗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春来准拟开怀抱,共是桑麻社里人”,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诗人期待与乡亲们共享丰收的喜悦,回归田园生活。这不仅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对和谐社会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观、社会风俗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关怀,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