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诗

含气有喜怒,触物无不鸣。

天机泄鸟迹,文字从此生。

谁言土苇器,声合天地清。

朴坏牺氏瑟,巧露娲皇笙。

末流不可障,声律随合并。

遍读萧氏选,不见真性情。

怨刺杂讥骂,名曰离骚经。

颂美献谄䛕,是谓之罘铭。

诗道初不然,自是时代更。

秦火烧不死,此物如有灵。

至今三百萹,殷殷金石声。

汉儒各名家,辩口剧分争。

康成独麾戈,诸儒约连衡。

祭酒最后出,千古老成精。

我欲读尔雅,不辨螯蟹名。

尚怜沈谢辈,满箧月露形。

孔徒凡几人,入室无长卿。

三子论性命,举世为讥评。

白首草太玄,才得覆酱罂。

不如匡鼎说,愈笑人愈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读毛诗》由金代诗人郭邦彦所作,通过对比不同诗歌风格与内容,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深刻见解。

诗中首先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气与万物的共鸣,引出“天机”与“文字”的关联,强调了自然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接着,诗人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怨刺”、“颂美”,并指出这些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他提到,尽管秦朝焚书坑儒,但诗歌的生命力并未因此消亡,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郭邦彦进一步分析了汉代儒家学者对诗歌的不同解读与争论,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他特别赞扬了康成的独立见解和儒家学者之间的辩论,认为这种学术争鸣推动了知识的深化。同时,他也提到了汉儒们对诗歌的名家之分,以及祭酒作为权威人物的角色。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阅读《尔雅》的困惑,以及对沈谢等诗人作品的喜爱,认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月露般的清新与深意。他反思了儒家学者中对于性命之学的讨论,指出这引发了广泛的批评。郭邦彦以自己对《太玄》的创作经历为例,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个人理解,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作品本身,而非形式或理论的束缚。他以匡鼎的故事结尾,强调了幽默与智慧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样的作品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与喜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郭邦彦对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

郭邦彦(金)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宫词

宝带香褠水府仙,黄旂彩扇九龙船。

薰风十里瑶华岛,一派歌声唱采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默翁溪山横幅

五云雏凤下辽天,来作金鸾翰墨仙。

诗酒偿残莺馆债,简书薰破鹿门禅。

自怜岁月尘中老,尽揽溪山笔底传。

短草疏林秋一幅,典刑人物记当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李道人崧阳归隐图

石壁城头夜斩关,软红尘底晓催班。

道人一笑那知许,门外青溪屋上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晚梅

孤根春半恰春回,刚逐夭桃艳杏开。

蝶子蜂儿应有语,东风元不为渠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