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

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

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林景象,充满了禅意与超脱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僧人独行于山林中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首句“萝薜映帘栊,森森透碧空”,以“萝薜”和“帘栊”为载体,巧妙地将山林的幽静与禅房的隐逸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森森透碧空”则进一步强调了山林的茂密与天空的广阔,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邃而辽阔的意境。

接着,“青山疏磬外,修竹乱烟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青山”与“疏磬”、“修竹”与“乱烟”相对照,不仅描绘了山林的静谧与生机,更暗示了僧人修行的环境与心境。疏磬之外的青山,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修竹之中弥漫的烟雾,则寓意着修行过程中的冥想与沉思。

“卓锡留经月,归帆趁便风”两句,通过“卓锡”(僧人立锡杖于地)与“经月”的结合,展现了僧人长时间驻足修行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僧人的坚定与执着。而“归帆趁便风”则预示着僧人即将结束修行,踏上归途,但无论是去是回,都充满了自由与超脱的气息。

最后,“浮踪人不识,沈水日融融”两句,以“浮踪”形容僧人的行迹,既表达了僧人行踪不定、超然物外的特点,也暗示了其修行的境界已达到与世隔绝、超脱世俗的层次。而“沈水日融融”则以水的平静与温暖,象征着僧人心境的平和与温暖,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僧人修行状态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52)

戴梓(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祝王明府母寿

明府曳绂黄龙来,几年为政锄蒿莱。

畎亩荒荒不得食,解囊代用编氓力。

静挂蒲鞭不复施,衙清吏散官宁饥。

官饥不敢累北堂,甘旨往往来故乡。

马啼熟谙秦关路,碛断烟寒昏不住。

黄金用尽不知贫,酒债诗狂等閒度。

我来西塾愧无文,仰君潇洒如青云。

登堂拜母日正暖,弦歌花下吹南熏。

遥指千山介母寿,一岁一峰接灵秀。

形式: 古风

赠吴羽士

至人抱奇姿,遁世守穷拙。

长松荫千年,悬崖坐明月。

我见叱为妖,抖身散黄叶。

饮以石中泉,饭以山上蕨。

牵衣恣嬉游,凉飙荡晓白。

笑指尘中人,醉梦何时歇。

形式: 古风

大水歌

沧桑之变历千年,不料沧桑变眼前。

前日我来行大陆,今日我来行大川。

大川茫茫四无际,风涛奔怒浮青天。

涛欲下,风欲上,风涛相争不相让。

独将刳木两难殉,微躯已过松头浪。

此地不习水,忽然逢水灾。

橹棹尚不辨,樯帆何处来。

编门结枥驱龙雷,托寄性命诚难哉。

茅茨倾塌随流转,虫鸟乱飞投人怀。

嗟余见短不见远,五岳安平谁道险。

柳梢系釜有人居,马腹冲波渡清浅。

形式: 古风

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

一树安榴高六尺,剑血凝鲜缀琼碧。

畀向庭中四射光,珊瑚晓破扶桑日。

白头青眼来狂夫,一斗倾翻复一石。

胡床高踞背花坐,翠叶红葩头上拂。

主人瞥见忽大笑,何事白头成窈窕。

红白交辉亦可人,惜哉老去非年少。

年少生憎不再逢,对君且作金芙蓉。

朱颜半逐落霞暮,玉蛆莫负玻璃浓。

谑兮谑兮漏沈夜,睡抱香魂把花嫁。

闻道红裾妒石榴,今宵醉死花枝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