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庭下猕猴如小儿,攀花折果不停时。
为怜野意厌羁絷,放著林间高树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诗人李东阳以细腻的笔触,将庭中猕猴的形象刻画得如同活泼好动的小儿,它们在繁花盛开的季节里,不断地攀爬树木,采摘果实,动作欢快而无拘无束。诗人通过猕猴的行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厌倦。他似乎在说,这些猕猴因为怜惜野外的自然乐趣,宁愿放弃被囚禁的生活,选择栖息在林间的高枝上。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动物情感的理解,也寓含了他对人生自由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富有生活情趣,富有哲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自由的独特感悟。
不详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手插河边杨柳枝,眼看成树复成丝。
不见雪花飞满地,岂知春去已多时。
病来无力与春争,看尽花开草又生。
莫道东君不识面,旧红新绿也关情。
纵酒由来不爱身,吟诗对局总伤神。
若教此事浑抛却,枉作山林解绶人。
井口辘轳闻水声,园中菜畦浑欲平。
呼童引水放教去,一夜池头蛙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