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沧溟隐谷

野人孤寂万重山,夜听猿啼峰顶间。

洞口白云时自长,溪中清水日流湍。

柴扉半掩松森处,炉火频添月色閒。

已绝世尘忘俗事,吞霞服气玩灵丹。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深山中的孤独人物的生活状态与心境。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谷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野人孤寂万重山,夜听猿啼峰顶间”,开篇即点出隐士独居于群山之中的孤寂生活,夜晚时分,山中传来猿猴的啼叫声,更添了几分幽静与神秘。这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通过猿啼声的描绘,反衬出山谷的宁静。

颔联“洞口白云时自长,溪中清水日流湍”,进一步描绘了山谷的自然景观。洞口处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相接,显得格外悠长;而山溪中的水流则日夜不息,湍急奔腾,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动态美,也暗示了隐士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邃。

颈联“柴扉半掩松森处,炉火频添月色閒”,转而描写隐士居住环境的简朴与雅致。半掩的柴门,松林环绕,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而炉火旁的闲适时光,则是隐士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他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尾联“已绝世尘忘俗事,吞霞服气玩灵丹”,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隐士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心志。他已远离尘世的纷扰,忘记了凡间的琐事,通过吞食云霞、修炼内气、玩味灵丹的方式,追求着心灵的升华与永恒。这种对精神自由和内在修为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超越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35)

朱元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 字:国瑞原名重八
  • 生卒年: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相关古诗词

川原和居野

满目平原桑枣馀,那将田地长青芜。

黄童逐豕随牛后,白叟乘驴继马徂。

烟树半遮村酒旆,云山常见市廛图。

野人自是无拘束,一日三番醉尽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巨罟叟渔鱼

悠悠江静日和暄,迥水歌声度晓烟。

渔网布时天上晒,布帆张处斗移边。

风恬喜目遥山嫩,岸湿频看迩草鲜。

薄暮欲归星月上,流萤点点近船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莽苍叟歌山

仰目巍峰柱上穹,千岩万壑尽玲珑。

玄猿啸月丹崖侧,紫燕摩天碧汉中。

樵牧往来云树里,牛羊归去雾烟东。

山中人物常歌道,岁岁年年莽苍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擒禽兽伏

机人设阱欲擒谋,利镞调弦劲弩头。

禽兽无知腾跃进,云霾深处触婴收。

汤仁祝网施洪惠,禹智刳山展大猷。

今古人情常不一,孰将天道与心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