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区越所作的《厓山吊古和寄同年西樵方阁老(其二)》。诗中描绘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
首句“宋祚逢厓不忍寻”,以“宋祚”指代南宋王朝,表达了对南宋覆灭的惋惜之情。“厓”在这里可能暗指崖山之役,即南宋末帝赵昺在崖山被元军击败,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诗人感叹南宋国运不济,面对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似乎连天地都沉默不语,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
接着,“乾坤无语坐湮沉”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寂静与悲哀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命运的不可逆转。接下来的“岂知末运穷千战,独恨微阳亢六阴”两句,揭示了南宋末期战争频仍,国力衰弱,最终走向灭亡的残酷现实。诗人用“末运”形容南宋末期的衰败,用“千战”形容战争的频繁,用“微阳”和“六阴”象征力量的削弱和环境的不利,表达了对南宋灭亡原因的深刻反思。
“怒气乘潮翻海岳,悲歌和泪洒山岑”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海浪翻腾,仿佛是愤怒的情绪在涌动;山岭上,诗人的眼泪与悲伤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历史悲剧的哀悼。
最后,“笔端有眼兴亡见,付与樵童牧竖吟”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文字记录历史,让后人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训,理解兴衰更替的道理。这里的“樵童牧竖”指的是普通百姓,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教科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南宋灭亡的深切哀悼,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诗人借助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