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应璩的《百一诗》中的第九首,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国家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的描绘,以及对人际关系与社会道德的思考。
“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这两句表达了国家对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和管理,以确保中央权威的有效传达。"中正"可能指的是设立的地方官职,而"都士"则是指中央派遣到各州的监察官员。
“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这里用了"马齿"作为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地方行政单位分布的稀疏和不均衡,就像马牙齿一样零散而有间隔。
接下来的两句“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人们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和理解的感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里"别义理"可能是指不同的人们基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而形成不同的道德标准。
最后两句“十室称忠信,观过必党里。”则描绘了在一个社区中,人们基于对忠诚和守信的共同认同来评价他人,同时也表明了对于那些有过错的人会进行严格的评判,并将其归类于特定的群体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行政体系、地方管理以及社会关系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深刻洞察和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