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
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吕梁》中的第四首。诗人以吕梁山的水流为题材,通过描绘水流在险峻之地的出没和流淌,表达了自己虽身处艰险但内心坦然、超脱物外的情感。
"出没悬流虽有道",形象地写出水流在陡峭山崖间时隐时现,仿佛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尽管环境险恶,但它有自己的运行轨迹。
"凭陵险地本无心",进一步强调了水流的无意识状态,它并不刻意去挑战险阻,而是顺应自然,无欲无求。
"未能与物都无碍",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暗示自己虽然不能完全超脱于世事,但力求心境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
"咫尺清泉亦自深",最后一句以小见大,即使是最近处清澈的泉水,也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寓意人生的深邃与复杂。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性较强,借山水之景,传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家声籍籍大江西,临老挥毫捧御题。
得意何殊少年乐,还家不惜醉如泥。
读尽家藏万卷书,萧然华发宦游初。
区区狱掾何须愧,聊把春秋试绪馀。
作官未减读书勤,簿领从今日日新。
汗简韦编谁付予,传家应有下帷人。
巷南诸子足才贤,邂逅相逢秀句传。
强作短章同寄与,异时见我一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