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新馆夜闻杜鹃》由元代诗人郝经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在新馆听到杜鹃啼鸣时的复杂情感。诗中以“啼落深江月,催残故国春”开篇,巧妙地将杜鹃的啼叫与深沉的月色、消逝的春天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氛围。接着,“不堪多恨鸟,偏聒未归人”一句,直接点明了杜鹃啼鸣引发的愁绪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血尽肠应断,哀馀声更频”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杜鹃的哀鸣比作是内心深处的悲痛,仿佛血液已尽,肠断之声仍在继续,哀伤的情绪难以平息。最后,“关心尤入耳,一枕夜愁新”则将这种愁绪具象化为夜间的枕头,暗示着无论何时何地,这份愁绪都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整首诗通过对杜鹃啼鸣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景象,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郝经通过这首诗,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