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搦歌(其四)

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丝两头系。

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女子在婚姻问题上的无奈与矛盾心情。通过“黄桑柘屐蒲子履”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女子比作被束缚的鞋履,形象地表达了她们在传统婚姻制度下的被动地位和束缚感。

“中央有丝两头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束缚感,暗示着女子在婚姻中的角色如同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难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这种比喻既展现了社会对女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的低下。

接下来,“小时怜母大怜婿”一句,直接揭示了女子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情感重心转移。从小到大,她们的情感焦点从母亲转移到丈夫,这不仅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变化,也暗含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这种情感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角色定位的一种反映。

最后,“何不早嫁论家计”则提出了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似乎是在责问那些尚未婚配的女子为何不尽早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未来。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婚姻年龄的普遍看法,也间接反映了对女性独立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直接的提问,深刻揭示了隋代乃至更广泛历史时期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困境与无奈,以及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传统认知和期望。它不仅是一首反映时代特征的诗歌,也是对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的历史见证。

收录诗词(706)

无名氏(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折杨柳歌辞(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折杨柳歌辞(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折杨柳歌辞(其三)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