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父冢

汉楚知谁与国谋,中原争鹿几时休。

成功竟属三人杰,遗恨空馀一土丘。

宝匣龙泉还见发,鸿门玉斗不须留。

繫舟叹息英雄事,戏马台前大树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汉代楚地,不知何人策划国策,中原争夺霸权何时能停歇。
最终的胜利属于三位杰出人物,但遗憾的是只留下一座土丘作为纪念。
珍贵的宝剑龙泉重见天日,鸿门宴上的玉斗无需再保留。
我在江边系船感叹英雄事迹,戏马台前的老树见证了秋意浓重。

注释

汉楚:指汉朝和楚国,这里泛指历史上的争霸势力。
中原:古代中国中部地区,常用来象征天下中心或政治权力的核心。
争鹿:比喻争夺权力或地位,源于古代传说中群雄逐鹿的故事。
遗恨:遗留的遗憾或未了的心愿。
宝匣:珍贵的盒子,通常用来装宝物。
龙泉:古代名剑,此处可能象征着英雄的武器或权力象征。
鸿门玉斗:典故,指鸿门宴上项羽本欲杀刘邦的玉杯,此处可能暗示历史事件的转折点。
繫舟:系船,停下船只,此处可能象征诗人的情感停驻或历史的回顾。
戏马台:古地名,在今江苏徐州,曾是项羽阅兵之处,此处寓指历史遗迹。
大树秋:老树在秋天,象征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谢肃的《亚父冢》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楚汉争霸时期智谋人物范增命运的感慨。首句“汉楚知谁与国谋”暗示了范增在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关键角色,他是楚汉相争的重要谋士。次句“中原争鹿几时休”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群雄逐鹿、战乱不断的局面。

“成功竟属三人杰”点出项羽、刘邦和范增这三位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范增并未如愿看到楚胜汉败的结果。“遗恨空馀一土丘”则表达了对范增未能实现抱负,最终只留下一座荒冢的遗憾。

“宝匣龙泉还见发,鸿门玉斗不须留”两句,通过“宝匣龙泉”和“鸿门玉斗”的典故,回顾了范增在鸿门宴中的智谋和悲剧,暗示了他的才华未被充分利用。

最后,“繫舟叹息英雄事,戏马台前大树秋”以景结情,诗人站在戏马台前,看着秋风吹过大树,不禁为英雄往事而感伤,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英雄命运的深深感叹。整体上,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陈公南之松江并柬山斋

我衰惜别离,数日辄作恶。

老怀自当尔,尝恐儿辈觉。

君器如璠玙,似可寘台阁。

莫辞簿书苦,亦有宦游乐。

久厌黄田鱼,去听华亭鹤。

亭下有高士,滴露草玄学。

持诗道甫讯,进拜复前却。

问我今何如,痴顽胜如昨。

形式: 古风

送陈茂卿赴兴国教授

彭城陈师道,三州一学官。

高文曾苏敬,伟节章赵叹。

百世有斯人,嫡孙承后山。

君材中梓漆,壤错榛与菅。

藻芹味苦淡,辄当粱肉餐。

莫终三釜养,竟堕一毡寒。

荣枯数前定,出处身两难。

腐鼠或青冥,枳棘栖孔鸾。

升高足易蹶,恬处寝亦安。

逆君散花洲,西上捲雪滩。

睹比第一义,子佩正聚观。

士方从北学,音已变南冠。

俎豆器疑朴,诗书味转酸。

何人力不变,此道独追还。

金溪有陆叟,昔仕乾淳间。

形式: 古风

送周宣差除陕西廉访佥事

昔人比贵宦,绣锦以为衣。

当昼与夜行,故乡归不归。

每评会稽章,不及相州记。

公今往三秦,身是绣衣使。

玉衡直而平,宝瑟和而清。

当知九州外,生此千人英。

南人去勿悲,西人来勿喜。

明年当入觐,垂绅佐天子。

形式: 古风

送经之偕义斋两舍人入燕并呈善之待制

君马三渡白沟河,沟水东流青草多。

踞鞍顾盼聊试耳,伏枥悲歌奈老何。

古人千金重然诺,把臂况受生死托。

肯先申白独辞楚,且伴机云双入洛。

道远始知离别苦,地僻应思宦游乐。

荣名日久当日厌,浮生花开又花落。

平世应无战国材,选贤何日到金台。

寄声玉堂老仙伯,桂树秋风归去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