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咏》由清代诗人吴雯所作,通过对比楼居生活与世俗追求,以及对富贵与贫贱态度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和处世哲学的深刻思考。
首句“楼居有何好”,直接提出疑问,引出对楼居生活的思考。接着,“仙人苦留恋”一句,以仙人对楼居的眷恋,反衬出楼居并非真正的好,暗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世俗的诱惑或虚幻的追求。
“金银杂玉阶,终是世俗见”进一步揭示了楼居生活背后的本质——物质的堆砌和世俗的评价。金银与玉阶象征着财富与地位,但最终仍是世俗眼光下的衡量标准。
“王头与士垄,达者两不羡”则通过对比王侯将相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态度,指出真正的智者并不羡慕这些表面的荣华。这里的“王头”与“士垄”分别代表高位与低微,而“达者”则是指能够超越物质与地位限制的人。
“富贵不可求,况复贫与贱”强调了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富贵与否,而在于个人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富贵虽好,但不可强求;贫贱亦非绝对的不幸,关键在于心态。
最后,“嗟我果何从,一愚了千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与抉择。在面对世俗的诱惑与追求时,诗人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常人的道路,即“一愚了千万”,意为他愿意保持内心的纯真与简单,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即使这种选择在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楼居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价值和处世哲学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它鼓励读者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平静,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