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铜雀台瓦砚》是元好问在金末元初时期所作,通过“铅华”、“桂花”、“书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深沉意味的画面。
首句“爱惜铅华洗又看”,以“铅华”比喻珍贵之物,暗示了对铜雀台瓦砚的珍视与喜爱。诗人反复清洗,细细观赏,流露出对这件古物的深情厚意。这里不仅展现了对物品的爱护,也隐含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次句“画阑桂树雨声寒”,将画面进一步展开,描绘了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铜雀台上的栏杆旁,桂树在雨中摇曳,发出阵阵寒意。这一景象既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后两句“千年不作鸳鸯去,唤得书生笑老瞒”,则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铜雀台瓦砚以生命。诗人说它千年未离此地,仿佛不愿离开,不愿成为鸳鸯,不愿随风飘散。这不仅是对古物的赞美,也是对忠诚与坚守精神的颂扬。同时,诗人以“唤得书生笑老瞒”来表达对这种精神的欣赏和敬仰,其中“老瞒”可能暗指曹操,此处借以表达对忠诚与坚守的崇高价值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铜雀台瓦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忠诚、坚守等美德的赞美。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