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应天寺的荒凉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沧桑变迁。首句“万安桥北破僧坊”便点明了地点,暗示了寺庙的破败与荒凉。接着,“追数梁题岁月长”一句,通过数着梁上的题字来感知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古老与时间的无情。
“师祖碑残微有字,世尊炉在久无香”两句,通过师祖碑上残存的文字和久已无香的世尊炉,形象地表现了寺庙的衰败与冷清。虾蟆“撞破青苔去”的动作,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含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循环。而“龙象凄凉宿草荒”则将寺庙的荒凉感推向极致,龙象象征着佛教中的神灵,它们的“凄凉”与“宿草荒”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寺庙的荒废。
最后,“四壁不留风雨入,仅馀一衲住空廊”两句,描绘了寺庙内部的环境,四壁封闭,风雨无法侵入,但仅剩的一件僧衣(“一衲”)却孤独地挂在空荡的走廊上,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寺庙的简陋,也暗示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佛教信仰的坚守。整首诗通过对寺庙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佛教文化传承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