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次韵答朱桂卿》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缪荃孙所作。诗中探讨了科举取士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首句“取士较文字,得失常参半”点明了科举考试的不确定性,选拔人才往往难以完全公正。接着,“秀才不知书,易起达士叹”表达了对那些未能通过科举却拥有真才实学者的惋惜之情。
“名榜推己未,遗文时撷玩”描述了科举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对比,成功者的名字被推上榜单,而遗落的文稿则被偶尔翻阅欣赏。接下来,“尺璧宝璆琳,珍木弃樗散”运用比喻手法,将才华比作珍贵的璧玉和美木,而将平庸之才比作无用的樗树,形象地展示了才华与地位之间的反差。
“庚辰真继起,前后遥为伴”提到庚辰年真正的人才继起,与前人遥相呼应,强调了人才的传承。接下来,“学问各千秋,声名竞一旦”指出学问与名声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学问可能需要长时间积累,而名声却可能在一瞬间爆发。
“公叔旷代才,闭门坐吟案”赞扬了公叔这样的旷世之才,即使闭门不出,也能在案头创作出不朽之作。“字研尔雅诂,诗讽楚辞乱”说明了公叔在文字研究和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底,他的作品既严谨又富有情感。
“理干自卓荦,心苗久漱盥”形容公叔的思想深刻独到,内心如同经过长期洗涤,纯净而深邃。“纂组师盛览,呻吟殊郑缓”表明公叔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赞赏,其创作过程充满激情与思考。
“张许吴郝鲍,学识本同贯”提到了其他几位同样具有深厚学识的文人,他们的学识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是相通的。“走也菰芦人,典起惭懦顽”则是诗人自谦,表示自己如同生长在菰芦中的普通人,对于典籍的兴起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扎实。
“流派睽渊源,陈言嘘尽炭”指出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摒弃陈词滥调的重要性。“木非济川楫,安望翘材馆”以木比喻人才,指出如果木材不是用来制作渡河的船桨,就无法进入人才的殿堂。
最后,“贻诗感高意,冰雪成奇暖”表达了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高远意境的感悟,如同冰雪般寒冷,却又蕴含着温暖的力量。“出入怀袖间,时时挹英粲”则说明这些诗歌如同珍藏在怀袖中的瑰宝,随时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象,还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个人才能、传承与创新等问题,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