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和忠佑庙咏韩木韵”为题,由元代诗人张智甫所作。诗中借韩木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忠诚与美德的颂扬与追思。
首句“死生种木昉于唐”,开篇即以“种木”为引,暗含着对历史的追溯,将韩木的种植追溯至唐朝,寓意其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接着,“木到于今色倍苍”一句,通过描述韩木的颜色更加深沉苍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沉淀,同时也象征着韩木历经沧桑而不改其本色,坚韧不拔。
“有大才名蜀相柏,无穷教思召公棠”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韩木与蜀相柏、召公棠并提,赞美韩木如同蜀相柏一般拥有卓越的才能,又如召公棠一样蕴含无尽的教化思想。这里不仅赞扬了韩木的自然之美,更赋予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人怀遗爱谁甘斧,天鉴孤忠不忍霜”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韩木遗世独立、忠诚不渝精神的敬仰。诗句中“遗爱”、“孤忠”等词,凸显了韩木虽遭斧钺之灾,却依然保持其忠诚与美好的品质,如同天鉴一般,不忍心让其遭受严霜的摧残。这不仅是对韩木的赞美,也是对忠诚与美德的颂扬。
最后,“愿与灵株长不朽,韩山山上一炉香”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希望韩木能够永远留存,成为后人缅怀与学习的典范。同时,将韩木与韩山上的香火相连,寄托了对韩木精神永存的期待,以及对忠诚与美德传承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韩木的描绘与赞颂,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坚韧,更深刻地探讨了忠诚、美德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