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歌

黄河之水天上来,越数千里龙门开。

龙门南东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高崒嵂。

水来不敢冲,左右互洄潏。

山石岩岩复齿齿,力有几何能胜水。

从来元气植根深,万古千秋此中止。

君不见金焦两山控海门,江水到此势已分。

不如此山当河急流处,骤如风马方群奔。

秋涛春涨,暮撞朝击岿独存。

又不见碣石遮海道,九河播合今澜倒,不如此山为障早。

柱哉柱哉立自天,功成神禹乘舟年,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

于嗟乎,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砥柱歌》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以黄河中的砥柱山为题材,描绘了砥柱山在黄河急流中的壮观景象,以及其坚韧不拔、屹立不摇的精神象征。

首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以磅礴之势开篇,将黄河的源头与天空相接,展现出黄河的雄伟气势。接着“越数千里龙门开”描绘了黄河经过龙门山时的壮丽景观,龙门山的开凿使得黄河得以继续向前流淌。

“龙门南东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高崒嵂。”点出了砥柱山的位置和高度,强调其险峻的特点。接下来的“水来不敢冲,左右互洄潏”描述了黄河水在砥柱山前的曲折回旋,表现了砥柱山对黄河水流的强大阻挡力。

“山石岩岩复齿齿,力有几何能胜水。”进一步赞美了砥柱山的坚毅与力量,即使面对汹涌的黄河水,也能够稳如泰山。随后,“从来元气植根深,万古千秋此中止。”表达了砥柱山作为自然界的支柱,承载着永恒的力量与生命的意义。

“君不见金焦两山控海门,江水到此势已分。”通过对比其他山川,突出砥柱山的独特地位。接下来的“不如此山当河急流处,骤如风马方群奔。”形象地描绘了砥柱山在黄河急流中的重要角色,如同风驰电掣的马群在它的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

“秋涛春涨,暮撞朝击岿独存。”展现了砥柱山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始终屹立不倒的坚定形象。最后,“又不见碣石遮海道,九河播合今澜倒,不如此山为障早。”再次强调砥柱山在保护黄河、稳定水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柱哉柱哉立自天,功成神禹乘舟年,沧桑有变此柱终无迁。”总结砥柱山的历史地位和永恒价值,将其比作神禹治水时所立的柱子,即使历经沧桑巨变,砥柱山依然稳固不动。

整首诗通过对砥柱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寓意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邵宝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人文精神巧妙融合,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补洛中越歌三首(其一)慕歌

慕歌兮慕歌。东渐兮海波。海无波兮山有阿。

明德远兮玉帛孔多。微斯人兮吾如鱼何。

慕歌兮慕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补洛中越歌三首(其二)河女之章

潮何为兮不回,人何之兮不起。

父生兮女生,父死兮女死。

岁复岁兮江滨,人之心兮潮水。

潮水兮有声,伯姬兮有灵。

纷两涯兮观者,孰父子兮无情。秋冥冥兮江峰青。

形式: 古风

补洛中越歌三首(其三)小海唱

潮来兮无天,潮去兮何地,若为凭兮斯厉。

彼鸱夷兮水中,匪匏瓜兮焉系。

潮来兮谁驱,潮去兮谁殿。

言之流兮何从,海东回兮镠箭。

潮来兮悲吴,潮去兮吊越。

忠千古兮长冤,潮复潮兮江月。

形式: 古风

观李剑州乐歌谱

凤箫声断惊风雨,十有三弦移短柱。

江上何人一笛横,别作黄钟起宫羽。

剑州剑州何苦心,小悬钟鼓高张琴。

吴歌听罢今蜀道,金玉近来真尔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