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诗癸丑八月过京口作

蝼蚁知贪生,兵祸不可弭。

夕阳满江头,流民千百徙。

有翁与我语,语止泪不止。

去岁经革命,今岁苦蛇豕。

金陵经百战,负固争凭恃。

壮夫死数万,玉石皆披靡。

妻子走相失,兄弟离桑梓。

留此老筋骨,露宿寒霜里。

两岁三避兵,十室九倾圮。

忍死思一归,存没得审諟。

或者皆归来,室近人亦迩。

入城但空巷,板屋立秋水。

败灶生湿菌,故井一俯视。

屋角耕织具,频年劳十指。

生也谁之恩,死也谁所使。

同尽非所悲,独活将何以。

孤寡众能怜,老耄人所鄙。

少壮可自养,残废将谁倚。

天下皆战垒,安见彼善此。

出门匍匐行,沟壑甘即委。

饥久肠胃痛,气竭但自捶。

西风吹泪面,哀语酸骨髓。

一恸发众哀,千百连声起。

我闻流民哭,伤心不能已。

先朝恤涂炭,九庙一敝屣。

揖让已经年,锋镝犹千里。

谁操同室戈,徒为数人事。

良民百愿虚,始虑宁及此。

失地不得生,得城宁免死。

覆巢卵无完,投鼠器亦毁。

败固非民福,胜亦民何喜。

始知祸福机,无与顺逆理。

战胜祸更深,功高安足齿。

四海多流民,何独江淮是。

后来何以苏,销兵务耒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流民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对此的深深忧虑。首句以蝼蚁比喻流民对生存的渴望,揭示出兵祸带来的严重后果。夕阳映照着江边,成千上万的流民被迫迁移,画面凄凉。诗人遇到一位老者,讲述革命带来的动荡和敌人残暴,金陵历经战火,人民伤亡惨重,家庭破碎。

老翁的泪水不断,述说过去两年间的逃难和家园的荒废,房屋倒塌,家人离散。诗人感慨万分,意识到无论生死,流离失所的人们都在寻求一个归宿。然而,城市中只剩下空荡荡的街道,破败的房屋,生活的痕迹只剩下了破败的灶台、枯井和耕织工具。生与死的无奈,以及社会对孤寡老人的冷漠,让人深感悲哀。

诗人反思,即使天下皆战,胜利者也不见得带来福祉,反而可能带来更深的灾难。他同情流民的困境,认为只有停止战争,回归农耕,才能真正解救他们。最后,他提出疑问,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让流离失所的人们得到真正的安宁?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流民的视角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性的冷暖,表达了对和平与民生的深深期盼。

收录诗词(387)

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容庵圭塘集此袁世凯隐洹上唱和之作

太白园中桃李开,落花芝盖簇春苔。

眼前湖海元龙气,天外风尘野鹤来。

诗酒微名无乃拙,英雄心事未全灰。

儒冠误尽书生志,合向空山种老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袁抱存寒庐茗话图卷子即西苑流水音千尺雪旧址

天下已定当高歌,诗人不及侯王多。

袁侯一室大如斗,海内清才容收罗。

三山丘壑本奇绝,六百年无诗人迹。

建章前殿雪中开,沁水辋川皆失色。

玉龙呼啸来寒空,古松流水静房拢。

雪前风起春灯乱,雪后烟开月满宫。

梁园俦侣皆诗伯,水上楼台万象出。

雕梁画栋帝王家,冻砚寒窗幽人宅。

主人煮冰凿天河,砂铛竹灶煎松萝。

贪泉狂泉饮者众,试尝此茗当如何。

沧桑话罢呵画笔,瑶林玉树散仙客。

闭门千载见高风,岂如西园记游屐。

我有蘧庐天地开,飘然南极袖诗回。

眼中五岳何曾见,指点人间雪几堆。

形式: 古风

题五洲地图

入门屋大乾坤窄,八荒四极在我室。

手扪五岳皆平地,坐视沧海忽壁立。

恍如上界一俯瞩,三分尘上水居七。

又如置身洪荒前,当时不见一人迹。

昆崙之外原无山,馀气磅礴散万脉。

东南诸国临大水,西北川原岂终极。

乃知大块非无垠,直若盆水浮败叶。

关塞古今称形胜,自我视之皆智力。

图中斑驳五色分,人种国界辨明晰。

世上沿革血染成,此图变更乍朝夕。

人间无日无干戈,一万年后知何色。

起来取图裂粉碎,无地存身计亦得。

回头新月照空墙,似闻吴质嫦娥微叹息。

形式: 古风

望雪感怀呈李啸溪(其一)

玉垒东趋入汉关,黄河西绕太行还。

何年王气销冰雪,一代词臣有马班。

豹尾春寒收铁岭,虎贲夜火猎阴山。

中原旧事谁相问,河上仙翁寂寞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