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四首送元美(其四)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翻译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注释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
接:接近,直抵。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
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严寒景象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白羽如霜出塞寒",以比喻手法写出了战士们身披白色战袍,在寒冷的边塞环境中行军,暗示了环境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胡烽不断接长安",通过"胡烽"(胡地烽火)象征敌人的侵扰,而"接长安"则暗指烽火直抵京城,表达了战事的严重性和对内地的牵动。

"城头一片西山月",诗人以月光洒满城头的静谧画面,反衬出征人们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在马背上凝视着这轮冷月,可能在思念家乡,也可能在思考战争的未来。整首诗通过寥寥数语,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战士们的坚韧,以及他们对家国的深深挂念。李攀龙的这首《塞上曲》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具有鲜明的边塞诗特色。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二)

缥缈真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

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

平生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美人刺绣

风送杨花满绣床,飞来紫燕亦成双。

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残绒唾碧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江]韵

遇史克敬询故园

三年身不到姑苏,见说城边柳半枯。

纵有萧萧几株在,也应啼杀树头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