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六十五首(其六十二)

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

摆动水云性,纵步到阳山。

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

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

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

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

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

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

搥鼓乐与行,四众亦欣欢。

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

一回饮水一回噎,临济德山俱汗颜。

形式: 偈颂

翻译

去年八月的时候,我接到圣旨得以安逸。
我摇曳着如水云般的性格,随意漫步至阳山。
元宅的各位子弟,兴高采烈地追赶我的步伐。
我在庵中居住了三个月,心胸开阔,感觉世界宽广。
忽然收到四明的书信,内容深思熟虑,意蕴悠长。
天童寺的空缺职位,地方长官的话语仍然庄重。
他派使者远道而来,不顾旅途艰辛。
山中的僧人面对傍晚景色,不敢对我有所隐瞒。
敲鼓奏乐为我送行,信徒们也欢欣鼓舞。
先师未完成的事业,可能正掀起波澜。
每次饮水都会想起先师,连德山、临济都感到汗颜。

注释

去年:指过去的某个时间点。
得旨:接到皇帝的命令。
摆动:摇曳。
纵步:随意行走。
元宅:某个贵族或团体的府邸。
追攀:追赶、追求。
庵居:在庵中居住。
宇宙宽:胸怀宽广,视野开阔。
四明信:来自四明的书信。
意盘桓:内容深沉,反复思考。
天童虚法席:天童寺的空缺职位。
使君:地方长官。
迢迢:遥远。
专使:特使。
山僧:山中的僧人。
自相瞒:对自己隐瞒。
四众:大众,信徒。
未了底:未完成的事。
起波澜:引起变动。
饮水一回噎:饮水时想起往事。
临济德山:两位著名禅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咸杰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禅修与访友的经历。首句“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表达了诗人得到清静修行的机会,心境安逸。接下来描述了他在阳山的游历,与元宅子弟的交往,以及在庵中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和内心的开阔。

“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转而写收到好友四明的书信,信中内容深沉,让诗人思绪起伏。得知天童寺的法席空缺,使君的话语慎重,这引发了诗人对未知的期待和对前路的考量。“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表现了对方派遣使者来访的决心,不顾路途艰辛。

“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描绘了山中僧人在傍晚时分迎接使者的情景,他们对此次来访充满诚挚。最后两句“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暗示了可能有禅宗内部的变故或挑战,使得诗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感到前辈们的教诲在此刻显得更为深刻。

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禅修体验,展现了禅宗修行者的心境变化和对佛法传承的关注,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收录诗词(129)

释咸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六十五首(其六十)

一个葫芦才倒地,满地葫芦尽倾倒。

欲识单传直指禅,今日斗凑得恰好。

形式: 偈颂 押[皓]韵

偈颂六十五首(其五十九)

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石室行者蹈碓忘却移步,玄沙讨鱼卖峭蹈翻钓船。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偈颂六十五首(其五十八)

即心即佛也揖出,非心非佛也揖出。

地转天回岂等闲,即知此物非他物。

以此显追崇,决定当超越。

次回阴骘保家堂,自然福寿永无双。

形式: 偈颂

偈颂六十五首(其五十五)

今朝三月十五,天色半晴半雨。

十分春色在枝头,满眼觑见没可睹。

报诸人,莫莽卤,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

形式: 偈颂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