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琴遇知音始可调,卓非善听亦徒劳。
早知应聘终罹祸,罪死何如节死高。
这首诗以琴与知音的比喻,表达了对孔融命运的感慨。"琴遇知音始可调",暗示孔融如琴般才华横溢,期待遇到能理解他的人来施展才能。然而,"卓非善听亦徒劳",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理解或欣赏他的观点,即使有才也难以施展。
接着,诗人通过"早知应聘终罹祸",表达了对孔融悲剧结局的惋惜,如果早知会招致灾祸,或许选择坚守节操更为高尚。"罪死何如节死高",进一步强调了孔融宁愿因坚持原则而牺牲,也不愿因迎合权势而苟活,这种高尚的节操令人赞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孔融的评价,寓言式地揭示了在逆境中坚守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徐钧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深沉的敬意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不详
缶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系赵存亡。
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
功名久震平淮后,机务方闲罢相馀。
晚节浮沉非失计,一园花竹午桥居。
后党兴戎衅已成,龙髯忽堕幸逃生。
不于吕祸身先死,未必终能保令名。
日奉车音语易亲,朱奴立受再生恩。
淮阴元是公全活,末着何妨更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