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母之殡

路出正阳桥,四衢声鼎沸。

车马塞道涂,男女满街市。

询彼何以故,梅氏有凶事。

梅氏何许人,客言我告尔。

不是强军阀,亦非新官吏。

鼎鼎梅兰芳,花衫最绝技。

今为祖母丧,殡宫过此地。

彩仗已森列,輀舆还未至。

客导使向前,百戏目为翳。

铭旌一丈长,细读无几字。

阔扁先总统,彷佛急公义。

有类黄金榜,宝琦姓孙氏。

其馀诸哀挽,略可类分四。

前列为阁部,其次即义士。

又次为文人,最后属伶界。

一时狂风来,疾捲同旗靡。

俄而灵车到,鹄立执绋俟。

后随多伶官,前引皆卿贰。

箫笳哀动魄,铙饶暄震耳。

梅伶挽柩行,梨花微带泪。

行人惊未见,如睹真仙子。

拍掌怪叫好,似在舞台底。

警察为清道,大施鞭与箠。

观者叹啧啧,谓是福所致。

余乃告客言,此即是遭际。

王纲不解纽,岂容此纵恣。

军政不贪暴,谁助此奢侈。

玄黄已错行,颠倒难思拟。

客言壬戌春,两军战易水。

死者千万人,膏血草为萎。

京观填一坑,何曾有棺瘗。

此是何功德,彼又何罪戾。

余言更勿论,此尤属儿戏。

一语为客告,人趋势与利。

兰芳倘不禄,哀荣岂只此。

必有李天下,观赐九坛祭。

必有大将军,为请国葬体。

人妖泊五行,怪状兴乱世。

莽莽十年间,逆知必至是。

闻罢叹而笑,略为记一二。

惜无蒲留仙,大笔重叙次。

并入金和尚,后先同志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梅氏家族成员因梅母去世而举行的隆重葬礼场景,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反应。诗中不仅详细描述了葬礼的规模和仪式,还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身份和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同时,诗人也借机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探讨了权力、利益、道德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的开头描绘了葬礼开始时的热闹场面,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接着,诗人询问了葬礼的原因,引出了梅母去世的消息。随后,诗人通过旁观者的叙述,介绍了梅母生前的成就——梅兰芳的卓越表演技艺。诗中提到,梅母的葬礼上,各种戏剧表演和哀悼挽联展示了不同群体的参与,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再到艺术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哀思。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诗人提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以及葬礼上所展现的奢华与秩序,与之前战争中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对社会公正、人性尊严以及艺术价值的思考。最后,诗人以一种幽默而讽刺的口吻,预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并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

李绛青(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浣溪沙

回首秦林人望空。片云流水隔香红。

玉箫帆落石塘风。

辛苦犹怜天上月,素秋飞影出瑶宫。

千门人语断肠中。

形式:

雨中花慢.四月初二日阴雨,访彦通屯云馆,联句用东坡韵

开尽酴蘼千架,柳阁阴浓,摇曳轻烟。

顿喜隔年佳侣,点破苔钱。

修径萦回底阑,掩映不异家园。

祗乐苑殢酒,沧江鼓枻,梦远情连。

无边细雨,屯云书彼,对景记取从前。

春渐晚、一番花事,过眼凄然。

衰鬓休嗟潦倒,芳华故再喧妍。

六朝烟水,朅来双燕,共我年年。

形式:

水调歌头.为省安题顾鹤逸画北固云山图

京口古雄镇,是我钓游乡。

大江日夜东去,山色郁葱葱。

著屐来登北固,回望金焦两点,宛在水中央。

頫仰发长啸,意气自飞扬。一弹指,今古事,几沧桑。

论兵作赋,谁更相约醉千场。

何意轮君游历,更遣虎头兴发,四壁素绡张。

绝似米家画,云海接苍茫。

形式:

酣饮(其二)

吾真小不见,吾真大无伦。

真苟无所适,亦免招悲辛。

堪笑古人愚,刺轹徒殒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