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鸾书自歙渡江问业于蒙陋愧其意赠以诗

我如山径断行轩,拥肿枝柯大树存。

节目何由能待问,青黄久已谢为樽。

披榛客自非流俗,岐路谁当见道原。

共对小庭芳草积,林风吹晚更无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来访者在一片荒芜庭院中相遇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互动,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交流与哲理思考。

首联“我如山径断行轩,拥肿枝柯大树存”,诗人自比为断行的山径,比喻自己如同被岁月侵蚀的路径,而“拥肿枝柯大树存”则象征着尽管环境艰难,但依然有大树坚韧地生长,寓意着生命的力量与坚持。

颔联“节目何由能待问,青黄久已谢为樽”,“节目”指树木的年轮,此处暗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有限。“青黄久已谢为樽”则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来访者之间的对话可能无法触及到生命本质的深度。

颈联“披榛客自非流俗,岐路谁当见道原”,“披榛”意味着清除障碍,这里的“榛”可以理解为杂乱无章的事物或困难,“非流俗”则表明来访者不随波逐流,具有独特见解。“岐路”指的是岔路口,象征选择与决策,“见道原”则是洞察事物的本质与真理。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来访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对方能够超越世俗,洞察事物的核心。

尾联“共对小庭芳草积,林风吹晚更无言”,“共对小庭芳草积”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两人在小庭院中面对繁茂的芳草,共同感受自然的美好。“林风吹晚更无言”则是在傍晚时分,林间的微风轻轻吹过,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但两人却相对无言,或许是因为情感的深刻交流已经无需言语表达,或者是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达到了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与来访者之间超越表面交流的深层次情感连接,以及对生命、时间、真理等哲学主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霄汉楼

三十年前登此楼,招携绿鬓赋沧洲。

四山杂树排檐入,万里清江抱郡流。

过眼云烟窥物外,凭栏花鸟又枝头。

层轩尚有斜阳白,更就明霞望逝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春日漫兴(其一)

春冷江城里,端居到日斜。

闭门生径草,空砌堕邻花。

乱帙从行鼠,分飧与聚鸦。

千生弹指过,何处惜年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春日漫兴(其二)

芳草深春后,高楼拥树端。

一城萋更绿,累日未曾看。

江气浮烟薄,山光抱郡寒。

故人犹辱问,数字自长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春日漫兴(其三)

春动彭蠡雁,萧萧正北飞。

长空照江水,孤影与斜晖。

托处吾将老,平生侣更稀。

一声当槛外,举首忽沾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