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

马嵬坡外鬼燐红,零落杨花怨晚风。

早识三郎终薄倖,何如常住寿王宫。

三十六年恃宠长,若论颜色亦秋娘。

美人别有承恩法,一剪青丝便断肠。

宫闱忌讳竟全忘,明把唐皇作汉皇。

添得香山好诗料,一篇乐府冠三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马嵬坡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反思,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马嵬坡外鬼燐红,零落杨花怨晚风”,以凄美的意象开篇,将马嵬坡的悲剧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鬼火在夜色中闪烁,如同亡魂的哀鸣;零落的杨花随风飘散,仿佛是贵妃的泪水,诉说着无尽的哀怨。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凄凉,也暗喻了杨贵妃的命运悲惨。

接着,“早识三郎终薄倖,何如常住寿王宫”,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杨贵妃命运的同情与感慨。如果她早知唐玄宗(三郎)的薄情寡义,或许选择留在寿王宫,或许能过上更为安稳的生活。这句诗既是对杨贵妃命运的惋惜,也是对权力与爱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三十六年恃宠长,若论颜色亦秋娘”,诗人进一步揭示了杨贵妃在宫廷中的地位与命运。她凭借美貌与宠爱在宫中度过了漫长岁月,但最终却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这里将杨贵妃比作“秋娘”,既赞美了她的美丽,也暗示了她如同秋叶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宫闱忌讳竟全忘,明把唐皇作汉皇”,此句揭示了杨贵妃在权力斗争中的盲目与无知。她竟然忘记宫廷的禁忌,将唐玄宗视为汉皇,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她的轻率,也反映了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最后,“添得香山好诗料,一篇乐府冠三唐”,诗人以幽默而讽刺的笔触,将这段历史事件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了白居易(香山居士)创作乐府诗的灵感来源,其作品在唐代乐府诗中独树一帜,流传千古。这一句不仅是对杨贵妃故事文学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历史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马嵬坡事件的深情回顾,以及对杨贵妃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性、权力与爱情等多重主题的深入思考。它不仅是一首咏史诗,更是一曲对历史悲剧的哀歌,以及对人性弱点的警示。

收录诗词(371)

张洵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幕中淩君子伟,咏春草有“旧梦南朝葬美人”句,喜其新警续成三律(其一)

天涯游子好吟春,一望蘼芜倍怆神。

轻碧黏连三月暮,落红遮盖一身新。

青衫东道迎词客,旧梦南朝葬美人。

回首龙砂莽云树,几时归路蹴车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幕中淩君子伟,咏春草有“旧梦南朝葬美人”句,喜其新警续成三律(其二)

此身原不计枯荣,但遇东风吹便生。

济世尚能兼药石,托根本自近蓬瀛。

数丛微雨春先到,一角斜阳画不成。

极目短长亭畔路,绿芜渺渺动离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幕中淩君子伟,咏春草有“旧梦南朝葬美人”句,喜其新警续成三律(其三)

栽培本不仗东君,自制青袍自着身。

独为骚人留一席,能含芳气占三春。

花开陌上无名字,绿到天涯有泪痕。

趁此韶光归采药,野心久已厌红尘。

形式: 七言律诗

喜故人章叔安明经过访

忽通芳讯寄云笺,难得良朋到眼前。

浪迹尘中吾已倦,论交海内子为先。

霜华两鬓容颜改,情话三更肺腑宣。

十八年来才一会,不知后会又何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