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关蒋农部招泛西湖因同南关马水部登三天竺用陈方伯韵

湖上扁舟何处回,一筇三竺倚崔嵬。

雨余千涧迎潮上,天外双峰入坐来。

簇绣春回霜叶候,登高夜落雨花台。

主人醉客欢无极,几月愁怀已尽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泛舟与登高远眺的景象,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首句“湖上扁舟何处回”,以问句形式开启,仿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一同踏上寻觅之舟,探索西湖的神秘与美丽。接着,“一筇三竺倚崔嵬”一句,通过“筇”(竹杖)和“三竺”(指三天竺,佛教圣地),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雨余千涧迎潮上,天外双峰入坐来”两句,运用夸张与想象,描绘了雨后山间溪流汇聚,仿佛迎接潮水般奔腾,而远处的双峰则似乎直接进入诗人的视野,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雄伟。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与感慨。

“簇绣春回霜叶候,登高夜落雨花台”则进一步描绘了季节变换与自然景色的细腻变化。春天的回归,霜叶的簇拥,以及夜晚雨后的花台,这些细节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循环,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欣赏。

最后,“主人醉客欢无极,几月愁怀已尽开”表达了聚会的欢乐与心灵的释放。在这样的场景中,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长久以来的忧愁仿佛随着美景与欢聚一同消散。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情之美的颂扬,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406)

游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

  • 字:太初
  • 籍贯:明福建福宁(今福建柘荣县)
  • 生卒年:1526—1599

相关古诗词

同马水部蒋农部吴山晚眺

隔江遥送夕阳舂,并马吴山第一峰。

东挹扶桑沧海接,西招天竺翠微重。

城鸦渐满来时路,野鹤空留去后踪。

莫以登临生感慨,芳尊乍可破尘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王唐二运使宴湖心亭

湖上移尊日未晡,水心容与一亭孤。

晴波四合蓬为岛,水壑中央玉作壶。

三竺云梢沉过鸟,六桥烟影乱浮凫。

清歌能使游鱼听,细浪斜吹近酒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二部使邀陪傅伯恭侍御游灵隐观石洞飞来峰

万垒云根一窦通,珊瑚交柱玉玲珑。

烟霏境隔鸿濛外,日月光分窈窕中。

竺国何年初断鹫,篮舆此日乍陪骢。

兴来更蹑峰头屐,归去翩翩欲御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傅侍御招游石屋夜宴达曙

仄径盘纡入翠微,万峰回薄敞岩扉。

洞中白日朝相荡,谷口游云暮自归。

近榻诸天陪语笑,深冬百卉转芳菲。

一尊径傍霜威醉,夕露何妨湿满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