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早年在越溪边的茅屋生活,虽身处简陋,却能享受自然之美的意境。首句“早岁越溪上,茆斋欲雪辰”点明了地点与时间,诗人年轻时住在越溪旁的小茅屋里,正值冬末春初,雪花将至之时。接着,“虽无十日饮,常得一枝春”表达了诗人即便物质条件有限,也能从大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不识霄汉路,空缁京洛尘”两句,诗人自述对高远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的落差,虽未能达到那云霄之上的境界,却也未能摆脱京城尘世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与无奈。
最后,“遥怜远岩壑,芳秀为谁新”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山川景色的思念与赞美,即使这些美景为他人所拥有,也依然心存敬仰与欣赏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