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贵贱孰欣孰戚,穷通何损何加。
成毁举同堕甑,妍媸不属铅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山居三首(其三)》中的片段,主要探讨了人生中关于贵贱、穷通、成败与美丑的哲理。诗人认为,无论一个人的地位高低、处境顺逆,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贵贱孰欣孰戚,穷通何损何加")。他进一步比喻,成功或失败如同打破的瓦罐("成毁举同堕甑"),都只是表面的变化,而非本质的决定因素。至于外在的容貌美丑("妍媸"),诗人认为并不完全取决于装饰或外表("不属铅华"),暗示内在的品质更为重要。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内在价值的思考。
不详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暖地池塘早绿,春和笋蕨先肥。
惯作田家活计,懒随廛市关机。
鸟语唤回春梦,鸡声叫出朝暾。
一段可人晴景,几家深处田村。
玉斧琢成明月,陈玄幻出横枝。
依旧西湖风景,素衣聊受尘缁。
相马玄黄牝牡,斲轮甘苦疾徐。
元亮得琴中趣,弥明非世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