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株历经岁月的桧树,位于曲阜宣圣庙内,由孔子亲手种植。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桧树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
“秀色拿空四十围”,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形容桧树的高大与茂盛,仿佛它能撑起一片天空,其秀美的颜色在空中延伸出四十围之广,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势。
“问年今已倍千斯”,接着诗人询问桧树的年龄,发现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千年,这不仅是对桧树长寿的赞叹,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移根信假杓关力,息荫宁无煖席时”,这两句描述了桧树的生长过程和它为人们提供的庇荫。桧树的根系似乎借助某种力量得以移动,而它的树荫则在寒冷的季节里成为温暖的避风港,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安宁之地。
“文字鲁恭经改观,履綦钟意想攀枝”,这里诗人将桧树与鲁恭的故事相联系,鲁恭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他曾经在树下读书,桧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仿佛文字也因之而改观。同时,诗人想象着有人在桧树下行走,留下了足迹,心中充满了对桧树的向往,想要攀上树枝,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存在。
“季孙亦自誉佳树,漫负甘棠蔽芾诗”,最后两句提到季孙,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曾赞誉过一棵佳树,而诗人则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桧树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桧树如同古代佳木,值得被歌颂和传唱。
整首诗通过对桧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