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正己九日公安道中韵

何处山无九日花,故人相遇即为家。

君方去著风前帽,我已寒如露后葭。

久闭柴门陶岁月,晚凭儿子送生涯。

眼看一树堂堂去,双鬓那能不早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哪里的山上没有九月盛开的花,老朋友相逢之处就成为了我的家。
你正要去戴那顶迎风的帽子,我已经冷得像秋后的芦苇般瑟瑟发抖。
长久以来关闭柴门度过岁月,晚年依靠子孙来延续生活。
眼睁睁看着那一树繁花凋零,两鬓怎能不早早生出白发。

注释

山:指代某个地方。
九日花:秋季盛开的花,可能指菊花。
故人:老朋友。
风前帽:迎风飘扬的帽子,可能象征自由或外出。
露后葭:秋露打湿的芦苇,形容寒冷。
柴门:简陋的木门,象征隐居生活。
陶岁月:消磨时光。
生涯:生活。
堂堂:茂盛的样子。
双鬓:两鬓,指头发。
华:白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重阳节相遇的情景,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首句“何处山无九日花”以问句起,展现出秋日菊花盛开的景象,暗示了佳节的气氛。接着,“故人相遇即为家”表达了朋友相聚的温馨和对家的归属感。

“君方去著风前帽”描绘友人头戴风帽的形象,可能是在户外活动,而“我已寒如露后葭”则写出诗人自己感到清冷,如同露水打湿后的芦苇。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生活境遇。

“久闭柴门陶岁月”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恬淡,而“晚凭儿子送生涯”则透露出晚年依靠儿辈维生的现实。最后两句“眼看一树堂堂去,双鬓那能不早华”,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看到菊花盛开,不禁感慨自己双鬓已斑白,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重阳节的描绘和自我生活的叙述,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人生阶段的深深体悟。

收录诗词(1487)

项安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陈信民用韵以高抚州之命相招

入无锥瓦出无闾,笑杀康山老寄居。

客里光阴何以度,闲中亲旧顿然疏。

武冈文学来投卷,临汝君侯肯致书。

早晚一犁亲受地,时于笠底望行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陈待制江城毕工遇雪

鱼釜鹑衣救叔寒,牺樽羊饩度姑山。

瑞花一夜围青嶂,扶叶平明射白间。

遍雨麦田知地瘠,怕冰戍土谢天悭。

威棱迥出金汤外,十万边兵已北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胡抚干水仙花韵

瑶池蓬岛旧题名,岁晚江湖得此生。

水战风摇疑体弱,雪欺霜压见神清。

佩衿济济贤师友,兰玉诜诜好弟兄。

笞凤鞭鸾云泽畔,向人怀抱十分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胡黎州贺得郡韵

波间来往愿莘其,林下归飞乐鸒斯。

罗致军门虽有礼,捉将官里便无诗。

齐瓜有日君方往,舜牧无人我亦咨。

西望雪山三百驿,何因杯酒得同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