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

学道求师久剑潭,岂缘枯朽预儒涵。

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

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

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长久以来我学习道术,寻找良师于剑潭边,难道是为了枯朽之身预先接受儒家熏陶。
追求知识和事业的目标都遵循着道理,自我约束的功夫无需多言就能显现出来。
还未曾赢得老商般的笑容赞赏,就已经像韩愈那样被世俗看重了三次。
如果有人在庭前询问诗歌礼仪,我应当回答是从谁那里学来的指南针。

注释

剑潭:比喻深奥的学问或隐秘的修行之地。
儒涵:儒家的修养和学问。
致知:获取知识,格物致知。
克己工夫:自我约束的修炼。
老商:可能指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韩氏: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论诗礼:讨论诗歌的规则和礼仪。
指南:这里比喻指明人生道路或学术方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侗的作品,名为《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辞别师门、返回家乡之情怀的诗篇。

首句“学道求师久剑潭”表明诗人长时间追寻学问,寻找良师益友,如同久居剑潭,以此比喻其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接下来的“岂缘枯朽预儒涵”则是在说虽然已有一定的学识积累,但仍旧担心自己的学问不够深厚,犹如老树枯朽,无法预示未来的丰硕成果。

中间两句“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强调了诗人对知识与事业的追求,以及自我修养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这里的“致知”指的是达到真正的理解,“事业”则是学术研究或个人抱负的实现。"同归理"意味着一切都返回到合乎道理的轨迹上,"克己工夫判立谈"则是在说通过自我克制和不懈的努力,可以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论断。

在“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这两句中,“老商”指的是古代贤者商山四皓,他们隐居而不仕。诗人表达自己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隐逸,但却已经和世俗的繁华隔绝,保持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而“韩氏”可能是指当时有名的学者或官员,诗人通过此举表明自己的选择与众不同。

最后,“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则是在说,当有人询问关于诗歌或礼仪的讨论时,应该向诗人自己查询,因为他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能够引导他人。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学识、修养与个人抱负的追求,以及对过往师承与自我成长道路的反思。

收录诗词(7)

李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静庵山居

胜如城外宅,花木拥檐前。

一雨晚时过,群峰翠色鲜。

采荆烹白石,接竹引清泉。

车马长无到,逍遥乐葛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藏春峡

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

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

云将膏雨过桐岭,水泛桃花出剑津。

生意峡中藏得否,自家收拾满腔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舟中闻木犀

地近孤城水合流,天风吹下广寒秋。

岩花似喜幽人至,先遣清香到小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题太平兴国宫

香炉峰下宅天官,三界方知可往还。

白石眼前分世路,紫云头上接天班。

沧溟岂隔毫芒内,忆劫皆归瞬息间。

但得心源到真境,凌虚鸾鹤会跻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