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的《赠赤公五首(其五)》。诗中以赤公为对象,表达了对赤公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境遇的深切同情。
首句“而师亦是岭南人”,点出赤公与诗人的共同背景——同为岭南人,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接着,“共棹曹溪意自亲”一句,通过共同经历或追求的事物(此处指曹溪,可能象征某种精神或理想),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罪过弥天予作俑,饥寒到死汝为邻”两句,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赤公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深切同情。这里“作俑”一词,原意为制造俑人,引申为引发或导致某种不幸之事,诗人自责未能帮助赤公免于苦难,同时也暗示了赤公生活的艰难。
“生成枯骨非关病,剩有空瓢不道贫”两句,诗人转而从更深层次探讨生命的意义和贫困的本质。他认为,生命的终结并非因疾病所致,而是自然规律;即使在贫困中,仍能保持内心的充实与满足,不以物质贫乏为贫。
最后,“何日玉门通一线,愿随高步抖边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对赤公的深切关怀。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善赤公的生活状况,愿意跟随赤公的脚步,共同面对边疆的风尘,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赤公命运的关切。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与赤公的对话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困境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