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挽隆空谷》由明代诗人德珉所作,通过描绘逝者生前的生活场景与精神世界,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崇敬之情。
首联“讲罢西来最上乘,一沤幻灭觉无凭”以佛教的“西来”之说开篇,暗示逝者是一位高僧,其讲经说法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然而,“一沤幻灭觉无凭”则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虚幻,如同泡沫般易逝,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佛法的深邃。
颔联“交游已散林间社,法印神传海外僧”进一步描述了逝者生前的社交活动与精神传承。在山林间的社团中,他与朋友们交流佛法,而在精神层面,他的教诲通过法印(佛教术语,指传授佛法的印证)传遍海外,影响着更广泛的僧侣群体。这不仅展现了逝者广大的影响力,也体现了佛法的普世性和深远传播。
颈联“溪院白云閒草座,石房秋雨暗松灯”则转向对逝者生活空间的描写。溪边的院落、飘渺的白云、悠闲的草地、石屋中的秋雨、昏暗的松灯,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超脱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仿佛是逝者精神世界的写照,也暗示了其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平和。
尾联“空遗灵塔西湖上,野树啼猿思不胜”收束全诗,点明了逝者最终的归宿——西湖上的灵塔。野树间传来猿猴的哀鸣,象征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无法言表,达到了一种难以承受的深度。这一联以自然界的哀伤映射人类情感的哀痛,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整体而言,《挽隆空谷》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精神世界以及最后归宿的描绘,既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又抒发了对逝者的缅怀与敬仰之情,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