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何参政所藏七贤图

黄尘欲蔽日月明,十年四海横戈兵。

士风巳随习俗变,尽舍仁义谈纵衡。

遂使栖栖七君子,独着儒服令人惊。

胸中岂有经济具,眼底厌看龙蛇争。

大山长谷便同往,不独隐迹兼隐名。

由来贫贱足闲适,岂必浊世干浮荣。

两生不来汉仪简,四老既去秦运倾。

宁知贤人慎出处,能与国家关重轻。

况今作者巳云七,束帛合向丘园徵。

君不见旁求良弼到版筑,一说能令商道兴。

形式: 古风

翻译

黄尘弥漫遮蔽了日月光辉,十年间天下频繁征战不停。
士人的风气已随时代变迁,抛弃了仁义只谈权谋斗争。
于是让那七个忧心忡忡的君子,身着儒服的他们令人震惊。
他们胸中哪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只厌倦了龙蛇般的朝堂纷争。
即使生活在深山大谷,他们追求的是隐居避世,连名字也隐藏起来。
自古贫贱之人也能享受清闲,哪里一定要在乱世追求虚名浮利。
汉朝衰落不再简朴,秦朝灭亡后运势已倾覆。
谁能料到贤人如此谨慎选择出处,他们的行动关乎国家的兴衰。
如今才子已经寥寥无几,应征入仕的名单上只剩七人。
你没看到吗?寻求贤良辅佐的人,一席话就能振兴商业之道。

注释

黄尘:战乱中的尘土。
四海:天下。
栖栖:忧虑不安的样子。
儒服:儒家学者的传统服装。
经济:治国经邦的才能。
龙蛇:比喻朝堂上的权臣或斗争。
版筑:古代建筑用的工具,借指平民百姓。
商道:商业运营之道。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谢肃创作的,名为《题何参政所藏七贤图》。诗中通过描绘七位贤士隐居山林、遵循儒家道德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当世乱象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黄尘欲蔽日月明,十年四海横戈兵。

开篇两句描绘了一片战乱的景象,黄尘代表着战争的混沌与污浊,日月被遮掩,暗示光明正义被战争所蒙蔽。十年四海横戈兵,则是说战争连绵不断,国土四周都布满了兵戈。

士风巳随习俗变,尽舍仁义谈纵衡。

这两句指出士人(知识分子)的风气已经随着世俗的变化而改变,原本应守护的仁义道德被抛弃,只追求权谋和利益的平衡。

遂使栖栖七君子,独着儒服令人惊。

由于上述原因,这些原本应该是士人楷模的七位贤士,如今却只能隐居山林,他们穿着儒生的衣饰,在乱世中显得格外突出,让人感到惊讶。

胸中岂有经济具,眼底厌看龙蛇争。

诗人质疑这些隐逸之士是否在内心还保留着治国安邦的经济学说,但他们的眼里只看到的是权力斗争和利益争夺,感到极度厌倦。

大山长谷便同往,不独隐迹兼隐名。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贤士的理解,他们不仅隐匿自己的踪迹,更隐匿了自己的名字,彻底与世隔绝。

由来贫贱足闲适,岂必浊世干浮荣。

作者认为自古以来,不以贫贱为苦恼,而是安于清贫,何须在污浊的世界中追求浮华的荣耀?

两生不来汉仪简,四老既去秦运倾。

这两句通过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当世的无奈和失望。两生的“不来”指的是汉代以来治国理念的缺失;而“四老既去”则是说秦朝以后,那些贤者们已经离去,国家运势也随之倾覆。

宁知贤人慎出处,能与国家关重轻。

诗人感叹,只有真正的贤士才会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出路,他们能够理解国家的沉重和世事的轻重,这份理解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况今作者巳云七,束帛合向丘园徵。

“况今”表明转换话题,诗人提到自己已经年迈,像是云游四海的仙士,而这些贤士们则聚集在一处的山园中追忆往昔。

君不见旁求良弼到版筑,一说能令商道兴。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表明那些寻找良师(良弼)的学者,其实都来到了这片隐逸之士聚集的山林之中,他们一旦得闻贤士们的教诲,便能够使商道(商君之道,即儒家之道)重新兴盛。

整个诗篇通过对七位贤士隐居生活的描绘,抒发了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当下社会、政治状况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杂怨(其二)

花开能夜合,草发解宜男。

对花今有恨,见草祇应惭。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覃]韵

江南曲(其一)

津头闻别语,三载以为期。

安得中山酒,醒日是归时。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寄梅村山人(其二)

去年三客赋荼蘼,忽见新花发故枝。

省到死生离合处,春风消得几相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寄梅村山人(其一)

古松树下昼阴寒,云亦何心去不还。

却怪建州城里梦,一春多在湛卢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