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父亲在晚年剃度出家,成为老僧的过程与心境。诗中充满了对亲情的眷恋与对佛门生活的向往。
首句“七十方离俗”,点明了父亲在七十大寿之际,终于摆脱尘世的束缚,踏入了清净的佛门。接着,“皤然成老僧”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父亲剃度后的形象,满头白发,面容庄严,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僧人。
“人间犹父子,世外得亲朋”,这两句表达了父亲虽已出家,但对家庭的深情并未消减,反而在佛门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和朋友。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佛教中“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理念,以及对亲情的深刻理解。
“底事商尘劫,清宵共佛灯”,这里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父亲出家后生活状态的好奇与敬仰。夜晚,父亲与佛灯相伴,似乎在冥想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远离了世俗的烦恼。
最后,“隐峰曾有妹,先此乐仍仍”,这句话暗示了父亲在出家前可能有过妹妹,而妹妹或许已经先于他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或已经离世。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妹妹的怀念,也反映了父亲在选择出家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父亲在人生晚期对亲情的不舍与对佛门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