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孤雁(其一)》由宋代诗人吴惟信所作,描绘了一只孤雁在秋日长空中的孤独与哀愁。
首联“成行远远别衡阳,岂道如今却断行”,开篇即点明了雁群往南迁徙的季节性行为,而“却断行”则暗示了这只雁的与众不同,它似乎被某种原因所阻隔,无法与同伴一同南飞,孤独地留在了北方。
颔联“声咽为啼千嶂月,翅低因负五更霜”,进一步刻画了孤雁的形象。月光下,雁声凄厉,仿佛是在对远方的同伴发出呼唤;翅膀低垂,是因为背负着五更时分的严霜,形象地表现了雁的疲惫与寒冷。
颈联“虽云传信元无托,纵不遭烹亦可伤”,表达了对孤雁命运的同情。即便它试图传递信息,也并无寄托,即使不遭遇猎人的捕杀,也依然承受着孤独与痛苦。
尾联“遥相倦飞沙上去,芦花吹雪水茫茫”,以辽远的沙漠和茫茫的芦花雪水为背景,描绘了孤雁最终的归宿,或许是为了寻找同伴,或许只是在孤独中寻求一丝安慰,画面充满了凄美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孤雁在秋季迁徙途中所面临的孤独、疲惫与哀愁,以及对同伴的深深思念,深刻地揭示了生命中孤独与归属感的矛盾与挣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