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其一)

□□□□,□□□□瘦。□□□□□□酒。

□□深,碎蕊残萼都收,归簟枕,谁道栀橐敢就。

月边偏爱惜,冰玉肌肤,应对姮娥共搔首。

疑怪得中原,讹道天花,胡尘后、可堪怀旧。

且海国、浮沉醉花心,喜近日烽烟,渐消亭候。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鉴赏

此词为宋代词人吴潜的《洞仙歌·其一》。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下赏花饮酒的画面,情感上流露出对故土的怀念和对战乱的感慨。词中“□□□□”可能是被删减或缺失的部分,但从上下文推测,可能是形容词或景色的描绘。

"□□□□,□□□□瘦"可能是在描述花儿在月光下的姿态,花朵清瘦而孤寂。"□□□□□□酒"暗示词人在借酒浇愁,试图排解心中的愁绪。"□□深"可能是指夜色深沉,花瓣凋零,只剩残瓣收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归簟枕,谁道栀橐敢就"表达了词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又担心战事纷扰,难以实现。"月边偏爱惜,冰玉肌肤,应对姮娥共搔首"运用了比喻,将花比作嫦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疑怪得中原,讹道天花,胡尘后、可堪怀旧"直接抒发了对中原沦陷、战乱频仍的忧虑,以及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且海国、浮沉醉花心"转而寄情于眼前的美景,希望能暂时忘却现实的苦痛。"喜近日烽烟,渐消亭候"则透露出一丝希望,战争的烽烟似乎有所平息,让人心生欢喜。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美的追求,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谒金门(其一)

风又雨。芳事匆匆如旅。借问甚时才百五。

东君浑弗顾。红紫园林几许。横笛数声何处。

桃涨连天归未去。客和春且驻。

形式: 词牌: 谒金门

金子(其二)

吴城连日赏桂,一夕风雨,悉已零落。

形式: 押[药]韵

天香.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

捣麝成尘,薰薇注露,风酣百和花气。

品重云头,叶翻蕉样,共说内家新制。

波浮海沫,谁唤觉、鲛人春睡。

清润俱饶片脑,芬馡半是沉水。相逢酒边花外。

火初温、翠炉烟细。不似宝珠金缕,领巾红坠。

荀令如今憔悴。消未尽、当时爱香意。

烬暖灯寒,秋声素被。

形式: 词牌: 天香

谒金门(其三)

春又晚。枝上绿深红浅。燕语呢喃明似剪。

采香人渐远。草色池塘碧软。丝竹谁家坊院。

拂拂和风初著扇。蜂情愁不展。

形式: 词牌: 谒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