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江孝通归里二首(其一)》,由清代诗人曾习经所作。诗中情感深沉,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关切与不舍,以及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的感慨。
首句“忧愤终何补”,诗人以自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无力感和对命运的无奈。接着,“倾危势已深”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暗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天心实仁爱,雪意况阴沉”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感,以“仁爱”的天心反衬出人间的冷酷与阴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不满。
“不寐迟明发,临风寄远襟”则展现了诗人深夜难眠,面对离别之际的思绪万千,借着晨风寄托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孤根亦何赖,所得是知音”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孤独的树根,表达了在世态炎凉中的孤独感,同时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即在艰难时刻,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是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支撑的坚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