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倪元璐所作,名为《发足灵鹫抵天竺便访峰丹二上人》。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行脚至灵鹫山,继而前往天竺拜访高僧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首句“闻之刘梦得,只此外何奇”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所要探访的高僧与刘禹锡所赞美的僧侣一样,具有非凡的智慧与德行。接下来的几句,“青得山无奈,白为云可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暗示了高僧所处环境的清幽与宁静。
“亲僧因佛面,刻竹是花诗”一句,既是对高僧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通过“佛面”与“花诗”的比喻,表达了高僧不仅外表庄严,内心更充满了智慧与慈悲,如同花朵般绽放着诗意的生命。
最后,“道破真名字,西来第几支”则揭示了诗人对于高僧身份的探寻与尊敬。这里的“道破真名字”不仅是对高僧身份的确认,更是对佛法真理的追寻与领悟。同时,“西来第几支”则可能暗含了对高僧法脉传承的追溯,强调了其在佛教界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高僧智慧与德行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