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良佐

书生著书贪日课,文士卖文救穷饿。

青楼歌酒属富儿,不意此名君乃荷。

风波平地自谁始,一倡从知百人和。

东鲁男子旧修谨,南郡诸生底逋播。

平安敢烦街吏报,洁白长赓楚人些。

流言不计两曾参,机上慈亲枉惊堕。

阮舍尤须办南北,杜冠可无分小大。

宁知宋玉笑登徒,或指宣尼作阳货。

璧亡误使张仪去,兵利徒为少卿祸。

违从兄食祇厚诬,偿同舍金聊引过。

无黥可息劓可补,未信白璧青蝇涴。

君不见吾宗孟公士所倾,亦有俗子惊人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作于宋代,由阮阅所写,名为《寄郑良佐》。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书生、文士的形象,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感慨和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个人对于学术和道德的重视。

诗的开篇“书生著书贪日课,文士卖文救穷饿”描绘了一种知识分子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努力工作的情形。这两句表面上看似平淡,但实则深刻揭示了当时学者和文人的艰难处境。他们既要贪图每一份可以获取的时间来著书立说,也要依靠卖文来维持生计,避免饥饿。

“青楼歌酒属富儿,不意此名君乃荷”则转向对比,指出富人的生活与知识分子形成鲜明对照。富人在青楼中歌舞升平,而书生、文士却要承受着社会的重负和压力。

“风波平地自谁始,一倡从知百人和”此处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风波之所以平息,是由何而起?紧接着,“东鲁男子旧修谨,南郡诸生底逋播”两句则表达了对古代学者严谨态度的怀念以及对当今学者缺乏操守的批评。

“平安敢烦街吏报,洁白长赓楚人些”此处可能在暗示一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即便是平安无事之时,也难免受到官府的干扰和麻烦。这里的“街吏”和“楚人”都有可能是对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指代。

“流言不计两曾参,机上慈亲枉惊堕”则表达了对于流言蜚语带来的困扰,以及个人对于家庭、亲情的渴望和担忧。这里“曾参”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著称,而“机上慈亲”则可能指的是诗人的亲人或对其有影响的人物。

以下几句:“阮舍尤须办南北,杜冠可无分小大。宁知宋玉笑登徒,或指宣尼作阳货。”似乎是在讨论某种社会现象或学术争鸣,可能涉及到人物评价、官职升迁等内容,但语意较为隐晦。

“璧亡误使张仪去,兵利徒为少卿祸”此处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个事件,即战国时期楚国的璧失而误导致了张仪的离去。这里的“兵利”和“少卿”可能是对某种政治斗争或权谋的隐喻。

“违从兄食祇厚诬,偿同舍金聊引过”则表达了一种对于不公正的社会评价或者个人遭遇的无奈。诗人通过“违从兄食”和“偿同舍金”的比喻,强调了个人的处境可能因外界的不公而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无黥可息劓可补,未信白璧青蝇涴”则是对前述内容的一个总结。诗人通过“无黥可息”和“劓可补”的比喻,表达了对于某些损害或错误难以挽回的无奈感受。而“未信白璧青蝇涴”可能在暗示,即便是珍贵之物也可能因为微小的瑕疵而失去其价值。

诗的结尾部分:“君不见吾宗孟公士所倾,亦有俗子惊人坐。”则表达了对于当下学术界或社会上的某种倾向的批判。这里“孟公”指的是儒家圣人孟子的弟子,而“俗子惊人坐”可能是在批评那些为了炫耀而做出惊人之举的人。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学术和道德的严肃态度。

收录诗词(131)

阮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籍贯: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
  • 生卒年: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洞仙歌.赠宜春官妓赵佛奴

赵家姊妹,合在昭阳殿。因甚人间有飞燕。

见伊底,尽道独步江南,便江北、也何曾惯见。

惜伊情性好,不解嗔人,长带桃花笑时脸。

向尊前酒底,得见些时,似恁地、能得几回细看。

待不眨眼儿、觑著伊,将眨眼底工夫,剩看几遍。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减字木兰花.冬至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眼儿媚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形式: 词牌: 眼儿媚

感皇恩.闰上元

芝检下中天,春寒犹浅。馀闰银蟾许重看。

满城灯火,又遍高楼深院。宝鞍催绣毂,香风软。

憔悴慢翁,萧条古县。随分良辰试开宴。

且倾芳酒,共听新声弦管。夜阑人未散,更筹转。

形式: 词牌: 感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