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刺促词》由明代诗人胡奎所作,通过对比远游之人与高山树木与墙下小草,表达了对人生匆匆、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刺促何刺促,夜泊长江曲”以“刺促”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紧迫、急切的氛围,紧接着描述夜晚停泊在长江弯曲处的情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匆忙。接下来,“同是远游人,何须论迟速”一句,诗人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同样的远行情境中,提出疑问:既然都是在旅途中,又何必计较彼此的快慢呢?这既是对人生旅途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
随后,“刺促复刺促,刺促向谁道”两句,诗人再次强调时间的紧迫感,并且提出了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面对如此紧迫的人生,又有谁能真正理解或分享这份感受呢?这种孤独感和无奈情绪跃然纸上。
最后,“青青高山树,不如墙下草”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高山上的树木虽然高大挺拔,却不如墙角下的小草更能适应环境,随遇而安。这里暗含着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即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像墙下草一样坚韧不拔、随遇而安,或许是一种更为智慧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刺促词》通过对时间紧迫感的描绘和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