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锁山十咏(其十)丹泉

泠泠佩行空,湛湛镜无滓。

至洁漱岩骨,馀润蒸石髓。

山上真人居,鼎灶长不毁。

犹闻洗药香,渐作落花水。

临流且勿尝,清音濯幽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清脆的铃声在空中回荡,清澈的镜子没有丝毫杂质。
最纯净的水洗涤山岩的骨骼,余下的滋润蒸腾出石髓的精华。
山上的仙人居住,他们的鼎炉永不损坏。
还能闻到炼制药材的香气,渐渐化作落花般的流水。
面对流水,切勿轻易品尝,那清音洗涤着幽静的耳朵。

注释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
佩:古代的一种饰品,此处指铃铛。
空:空中。
湛湛: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滓:杂质。
漱:清洗。
岩骨:山岩的骨骼,比喻坚硬的岩石。
石髓:石头中的精华,比喻珍贵的液体。
真人:道教对修道者的尊称。
鼎灶:古代烹饪器具,象征长寿和修炼。
洗药香:炼制药材时散发的香气。
落花水:形容水如落花般清澈。
临流:面对流水。
清音:清澈的声音。
濯:洗涤。
幽耳:幽静的耳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修炼之地的清幽与神秘。开头两句“泠泠佩行空,湛湛镜无滓”通过对比,形象地表达了水的清澈和心灵的纯净,如同一面未受尘埃污染的明镜。接下来的“至洁漱岩骨,馀润蒸石髓”则将这种纯净推及于自然之中,岩石骨骼也被洗涤得干干净净,甚至连石头的髓腔都渗透着水分。

诗人通过“山上真人居,鼎灶长不毁”揭示了这是一处仙侣修炼之地,那里的鼎和灶象征着持久而不变的道法。紧接着,“犹闻洗药香,渐作落花水”表达了诗人对那股飘逸的香气的感受,这种香气如同药物一般,令人心旷神怡,而“渐作落花水”则更添了一份生机与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临流且勿尝,清音濯幽耳”,诗人在告诫自己或他人,即使面对如此清澈的溪流也不要急于品尝,而是要让这清新的声音浸润心灵深处,使之变得更加宁静与清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修炼之地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

收录诗词(22)

王易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锁山十咏(其四)龙洞

晴矼步清空,洞户抚巀嶭。

何年出水龙,张口见齿舌。

相传此得名,灵骨蜕如雪。

岂其风霆化,诘曲馀故穴。

想当夜半归,九锁一时掣。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咏保母帖

黄閍断刻得者谁,双松下殉方壶螭。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掣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捲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隐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大像

□□未生时,先有此石岩。

一从下生已,□□□□□。

初发混沌窍,吐尽龙宫函。

嗟□□□□,巍坐当空嵌。

按足大地动,□□□魔芟。

丹青架楼阁,仅免苔藓缄。

上方见顶相,下方仰裙衫。

谁如福智人,独脱神鬼监。

龛灯集烟耀,天花坠云衔。

我行岂不遥,迫此十口馋。

叩门觅津梁,忽睹大力帆。

善哉此方俗,不解走巫咸。

仰佛何拳拳,盥佛何掺掺。

灵石兆三生,神感浃至诚。

我出唁佛语,谁能知圣凡。

形式: 古风

天香.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

烟峤收痕,云沙拥沫,孤槎万里春聚。

蜡杵冰尘,水研花片,带得海山风露。

纤痕透晓,银镂小、初浮一缕。

重剪纱窗暗烛,深垂绣帘微雨。馀馨恼人最苦。

染罗衣、少年情绪。谩省佩珠曾解,蕙羞兰妒。

好是芳钿翠妩。恨素被浓薰梦无据。

待剪秋云,殷勤寄与。

形式: 词牌: 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