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
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
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心态。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表明诗人经常外出,但人们很少能遇到他,这体现了一种隐逸自适的生活方式。"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则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写实,表现了诗人在城市和自然中与世俗保持距离,同时也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秋天的落叶挂在屋檐下,而诗人的粗布衣裳在篱笆上晾干。这些细节都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最后两句"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则更加深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南北路”代表着繁忙喧闹的人世,而“柴扉”则是诗人隐居之所。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漠视,以及自己宁愿选择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逍遥的情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
不详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身老无修饰,头巾用白纱。
开门朝扫径,辇水夜浇花。
药气闻深巷,桐阴到数家。
不愁还酒债,腰下有丹砂。
郡斋常夜埽,不卧独吟诗。
把烛近幽客,升堂戴接䍦。
微风吹冻叶,馀雪落寒枝。
明日逢山伴,须令隐者知。
追立新碑日,怜君苦一身。
远移深涧石,助立故乡人。
草色荒坟绿,松阴古殿春。
平生心已遂,归去得垂纶。
独来多任性,惟与白云期。
深处花开尽,迟眠人不知。
水流山暗处,风起月明时。
望见南峰近,年年懒更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