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茶与曾吉甫

两焙春风一塍隔,玉尺银槽分细色。

解苞难辨邑中黔,瀹盏方知天下白。

岸巾小啜横碧斋,真味从底倾输来。

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惊轰雷。

形式: 古风

翻译

两焙春风吹过田野间,如同玉尺银槽分出细腻色彩。
打开花朵难以分辨产地黔地,泡茶后才知其洁白无瑕。
在碧绿的小斋中品一口,真正的美味从源头倾泻而来。
他曾赠我一句妙语,三年来我在暗室中如遭雷击般震惊。

注释

两焙:两处烘焙。
春风:春天的风。
一塍:一片田地。
玉尺银槽:比喻精细的工具或工艺。
分:区分。
细色:细腻的颜色。
解苞:打开花苞。
邑中黔:黔地的产地。
瀹盏:泡茶。
天下白:指茶的纯白。
岸巾:在岸边擦拭头巾,形容悠闲。
小啜:小口品尝。
横碧斋:绿色的书斋。
真味:真正的好味道。
曩归:从前归来。
畀:给予。
三岁:多年。
暗室:暗淡的房间。
惊轰雷:如遭雷击般的震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以及茶的香醇和生活的情趣。开篇“两焙春风一塍隔”即设定了一种微妙的季节感,春风轻拂,似乎能听到花瓣轻盈落下的声音。“玉尺银槽分细色”则是对茶叶颜色的描写,用玉和银来形容,显示了茶叶质地之精致。

接着“解苞难辨邑中黔”一句,诗人通过对茶苞的描述,表达了春日里茶树生长茂盛的景象,而“瀹盏方知天下白”则是在形容雨后初晴时天空和大地间的洁白无瑕。

“岸巾小啜横碧斋”一句,描绘了诗人在清幽的书房中品茶的情景。这里的“岸巾”指的是茶巾,而“小啜”则表达了品茶时细腻的味觉体验。“真味从底倾输来”进一步强调了茶的香醇和回甘。

最后,“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惊轰雷”两句,诗人似乎在回忆过去与友人的交流,其中“一语妙”可能指的是某个深刻或有启发性的对话,而“三岁暗室惊轰雷”则可能是在形容某种思想上的冲击或灵感的闪现。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茶以及生活情趣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收录诗词(673)

刘子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彦仲,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字:彦冲
  • 号:屏山
  • 籍贯:建州崇安(今属福建)
  • 生卒年:huī)(1101~1147

相关古诗词

寄致明兼简余时升

筼筜有利材,要自为本观。

绿虬挟春怒,穴土气已完。

达士审所施,穷士审所安。

癯刘烛人镜,伪态了莫干。

常吹嘘二余,传以摩云翰。

大余携书来,一见意已殚。

似为殊胜摇,胸中衮涛澜。

皴肤褫厚袭,枵腹拾众残。

那知艺圃游,宇宙自尔宽。

黄间跳镞易,省括眼要端。

幸公调护之,无使困所难。

鹅峰横几上,晚翠深作寒。

徜徉有真乐,未应悔儒冠。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寄彭子静

冻岫立高白,晓寒生太虚。

闭门翻巾幐,偶见良友书。

书中有长句,别怀陈郁纡。

吐凤词既绝,续貂理难如。

起望新乡云,一读三卷舒。

繁思搅中扃,赖此豁欲无。

鹄鸡有潜化,蓬麻岂资扶。

吾人交义深,不恨相见疏。

但恐德不修,心期愧非初。

形式: 古风

寄懒庵

山暝雨连夕,今晨天气清。

遥怀懒庵人,高卧掩柴荆。

幽寂性所嗜,萧然寄平生。

惟应田叟来,对床话躬耕。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寄魏元履

世情事虚文,十幅了一书。

片言倒肺腑,子独不佞予。

班班眼中秀,学胆谁似渠。

平生几两屩,踏破牛斗墟。

小言谒侯门,大言叫天都。

归来辟存室,默坐追亡逋。

床头著韦编,盘礴万古初。

时拈纸上语,破的妙有馀。

已甘酬对难,舌本噤不舒。

矧予在半流,所见方模糊。

蜗涎不自润,讵敢相沾濡。

人生强多知,于己固已疏。

睫边遗太极,意上町六虚。

狞猿絷尚跳,况乃拊槛呼。

是神非吾神,滓秽政可奴。

尝闻不远复,佩作三字符。

煌煌杏坛春,一枝明清湖。

蜂蝶未全知,佳处自不孤。

惟予先著眼,时来采芳腴。

何当共叩微,归性有顺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