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寒

冱寒日日霜如雪,地土缩高砖石裂。

板桥积厚滑难乾,林叶有同装玉屑。

朝来负暄殊不暖,过午欲晡冰更结。

无风亦觉气酸然,只是水边梅影别。

一冬既雷仍既雨,仅可得晴霜未绝。

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

且拥败絮莫出门,欲赋江梅诗转拙。

细思雨霜岂常霜,须见阳和变时节。

待他春色到人间,定自忘之都弗说。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霜寒季节的寒冷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冱寒日日霜如雪”,以霜比雪,形象地展现了冬季严寒的氛围。接着“地土缩高砖石裂”、“板桥积厚滑难乾”,通过地、桥等自然景物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寒冷的环境。诗人又以“林叶有同装玉屑”比喻被霜覆盖的树叶,生动而富有诗意。

“朝来负暄殊不暖,过午欲晡冰更结”,描述了早晨虽有阳光但依然寒冷,午后则更加寒冷,冰冻不断加深的情景。接着“无风亦觉气酸然”,写出了即使没有风,空气中也弥漫着刺骨的寒意。最后,“只是水边梅影别”,以梅影的不同,暗示了环境的寒冷与生机的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生活状态的反思。“一冬既雷仍既雨,仅可得晴霜未绝”,表达了冬季频繁的雷雨天气,使得难得的晴天也因霜冻而显得珍贵。接着“家贫无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煖热”,揭示了在贫困条件下,人们难以获得温暖的生活现状。诗人感叹“且拥败絮莫出门”,表达了在寒冷中只能蜷缩在家中,无法外出的无奈。

最后,“欲赋江梅诗转拙”,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却感到力不从心的感慨。“细思雨霜岂常霜,须见阳和变时节”,诗人思考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到寒冷终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待他春色到人间,定自忘之都弗说”,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以及对寒冷记忆的淡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霜寒季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蕴含了对季节更替、生命循环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2817)

韩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子仲,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字:仲止
  • 号:涧泉
  • 生卒年:biāo)(1159—1224

相关古诗词

七日大雪浙江亭访希之

江波沄沄山雪盛,寒雾不收潮风劲。

诗人与我把一杯,信道东南此为胜。

隔望遥知是剡中,坐看飘洒归空濛。

回首纷华车马外,西湖虽好此无雄。

形式: 古风

十五日夜月蚀闻差中舍正言监测清台

庆元三年中元日,是夜更馀惊月蚀。

须知秽巷亦喧呼,见说清台正推测。

昏昏已作赤朱红,闪闪犹成墨漆黑。

磨刀急斩虾蟆精,天眼光明无变色。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月溪清汎

不奈江浑复林热,长夏逃虚徒散发。

扁舟何许可追凉,安得佳人弄明月。

寻常浪饮苦匆匆,邂逅一游多汩汩。

日复日矣心转痴,牵强而来终勃窣。

琴堂有仙真好奇,簿书堆里清兴发。

我虽老倦亦轩然,相与听歌忘病暍。

中流滉瀁已苍茫,下濑回沿应荡淈。

山高影翻栖鹘巢,潭澄光射鸣鼍窟。

须臾斗柄插银潢,常娥俯濯淩波袜。

快呼天风驾云涛,弱水三万倏超忽。

形式: 古风

和壁间林文节公韵

浴溪桥上山岝崿,直下流波寒未涸。

只宜墨客寄幽閒,不许行人动离索。

草木黄落已变衰,晚风吹霜白云归。

清晖如斯耿独立,何处翩翩鸥鹭飞。

形式: 古风